批判村上春树的“小确幸”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日本爱情小说家村上春树是中国80后、90后很多女生的偶像,愚卉我曾经也是一个小粉丝。

村上春树的爱情小说在中国的销售量,不知不觉之中超过了任何外国名著。奠定村上春树的爱情小说大师地位的是青春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年轻人中成了一个爱情的符号,村上春树由此获得一个头衔叫“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家”。

 

这部《挪威的森林》在日本销售430万册,全世界有18种语言翻译出版,中国很多书店都为村上春树立了一个专卖柜。可见村上春树在中国的人气程度,我甚至在某城市还看到一家榜上“村上春树咖啡屋”的纯咖啡厅。(据说现实中的村上春树在还没有成为小说家前是开咖啡屋的)

 

看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及他的其他几部小说,发现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关键词,不外乎就是:三角恋、神经病、、变态,同性恋、性爱、暴力……。当然这些是年轻人最关心的、也是最吸引眼球的东西。村上春树的文体是我们少见的那种淡淡的忧愁与狂野和热情的混合体,吸引我读完每一本。

 

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喜欢一个作家,就必须读这个作家的散文和随笔,那样,更能够知道这个作家的价值观吧。

 

比如读那么多张爱玲的小说,还不如读她的一篇散文《天才梦》;读徐志摩的那么多诗歌,还不如读他的那篇随笔《我所知道的康桥》,至于散文大家朱自清,只要读他的那篇著名散文《背影》,就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反过来说,朱自清也就不需要写什么小说了。

 

于是我找到了村上春树的散文来读,不读不要紧,一读大失所望。村上春树在散文《兰格汉斯岛的午后》里出现一个关键词,就是后来成为村上春树原创的流行语“小确幸”。我看后心中疑虑重重,好像顷刻之间心中的“偶像”摇摇欲坠。

 

什么是“小确幸”?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语言来说,是【耐着性子激烈运动后,来杯冰凉啤酒的感觉】,还有村上春树很休闲地谈到他的日常生活时,说他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折好然后整齐的放在抽屉中,就是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取其中的三个字简称“小确幸”)】

无独有偶,前面提到的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中,也可以看到张爱玲的一串“小确幸”。张爱玲娇滴滴地说:【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张爱玲这些有点“庸俗”的小确幸,说起来还是情有可原。因为那时候,张爱玲还只是桃李年华的19岁少女,不过她后来也没有多少超越。但村上春树,已经是一个公认的文学家、一个所谓的“精英”,一个貌似诺贝尔文学奖最佳候补,一个具有相当号召力的流行作家,难道他真的就满足那么一些微不足道的、庸庸碌碌的“小确幸”吗?或者他不愿意他的读者超过他,拥有更大的抱负、更高的理想呢?也许村上春树为了攥住他的读者层,来一个“投其所好”呢?我们中国80后、90后的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已经把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当口头禅了。

 

看看“小确幸”到底是什么,说穿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全部从自己出发,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享受而喝彩。“小确幸”鼓励年轻人胸无大志,满足于生活中的小酥饼、小可乐、小恩小惠,不要有抱负,,只要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对着镜子看看自己,为一杯冰镇啤酒,为一件新内裤,为一个整洁的小抽屉,就幸福得摇头晃脑,乐不思蜀了。

 

人们对偶像总有一种期待值,这个期待值越高,往往失望得越厉害。看到村上春树的这个“小确幸”之说,使我对他非常失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而使我反思自己。闹了半天,原来我也只是一个知足于“小确幸”的庸俗之辈。

回想自己工作以后,手头有了几个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小钱,经常琢磨着如何百分之百地快乐地消费,辛苦上班后,和同事到星巴克聊天,喝一杯“卡布奇诺”,看着细腻乳白的泡沫,闻着“卡布奇诺”浓郁的香醇,感到很满足。偶尔把加班费积攒起来,买一个LV的小包包,就幸福得飘飘然起来。这不正是村上春树推崇的“小确幸”吗?

自从我步入天涯【崇新岳博客】,在这里接触到崇新岳博主及其博友们忧国忧民的热情,受他们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国家大事,民族危机。,是一个注重精神的时代;而之后的改开时代,则是一反变成一个注重物质的时代。

 

我们所受的教育,,,村上春树的这种“小确幸”是一定要受到批判的,现在却成为我们的口头禅。可是现实中,又发现,其实中国现在并没有走得那么好,到底是崇尚“小确幸”好?还是崇尚远大抱负好?

 

村上春树提倡的“小确幸”,潜移默化地让年轻人满足于每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吃饭,睡觉,做爱。当官的最高兴大家埋头赚自己的“小确幸”,好让他们继续“贪”“捞”“转”,,忙着评职称、搞关系、请客吃大餐,为仕途削尖脑袋,最好再互相为争得头破血流。

 

如果中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话,各自追求自己的“小确幸”也许还情有可原,可是中国现在只是一部分人富起来,据统计占人口的1%是富人的中国,大部分工人、农民还是苦于住房、医疗、养老,不是有一句话叫做生不起病,买不起房,娶不起老婆,入不起养老院吗!差一点点就要买不起棺材了。社会上不公平,无正义。这样的情况下提倡“小确幸”,人人埋头自己的“小确幸”,那这个时候会是光明的吗?答案很明白,只会是越来越黑暗。

 

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把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道德危机扭转过来,如何控制一部分人的富裕,让中国大部分人也富裕起来。

关起门来谈“小确幸”可能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命运不可能靠这种以我为中心的“小确幸”来改变,就如那句话说的:,

 

所以,我们不需要村上春树的“小确幸”,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只会引导我们走向越来越自私自利的道路,也就是走向黑暗。我们需要的是走向大多数人富裕起来,整个社会公平、人人富有正义感,也就是走向光明!

 

我们需要的作家,是能够带头主持正义、提倡公平、感召上进心的作家。而不需要像村上春树这样以自我为中心,什么国家大事,什么世界新闻、,统统丢到脑后,沾沾自喜于每天的一箪一瓢,一步一计。

 

与村上春树的“小确幸”截然不同的小说,在我们的书店,越来越少了。妈咪书架上有几本苏联时代的小说,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读得泪流满面。

 

有几个情节令人难忘,一个是保尔与女朋友咚妮娅分手时问她的一句话:“你可以爱上我,那你为什么不能爱上整个工人阶级呢?”;再一个是多年后保尔邂逅恋人咚妮娅时,面对车马轻裘、楚楚动人的咚妮娅,说她酸臭,庆幸自己离开了咚妮娅,那个震撼,是一生难忘的。什么是幸福,咚妮娅追求的幸福,是嫁一个有钱人,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保尔追求的幸福,是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农民争取平等,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当保尔双目失明,手脚瘫痪后,依然为人民服务,克服困难,写出长篇自传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一代苏联青年。我禁不住要送给保尔一个新词叫“大确幸”。

 

村上春树的“小确幸”与保尔的“大确幸”,境界不同,内涵也不同,本来人与人是不可以比较的,但是小说所要宣扬的能量是可以对比的吧。村上春树的小确幸,也许是日本年轻人的一个象征,但是决不能成为中国年轻人的象征呀!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依附美帝的国家,我们中国从1949年开始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1967年为止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一个强国,中国完全可以做老大,但是近年来,中国在经济上越来越依附外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胸无大志的年轻人自私自利,不要说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连下午3点的太阳都不如,再不出现好的作家,中国的年轻人就只会跟着像村上春树这样的庸庸碌碌的人一天一天颓废下去。

 

最后把保尔最经典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就能够看出村上春树的运动后喝一杯冰镇啤酒,买来可意的内裤,精心折叠放入抽屉的“小确幸”,与保尔的境界是多么不同啊!

 

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我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是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