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维吾尔舞蹈 盘子舞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民族传统

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由女子单人表演,用弦乐伴奏,有专用曲调,其旋律优美,节奏平稳,律动感强为2/4节拍。据传,盘子舞源于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各地,并逐渐发展成为舞台节目。


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的碟子,指挟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麦盖提县有由男艺人表演的盘子舞。一般“盘子舞”除用筷子敲打外,还常用戒指敲击,技艺高超的舞者还在碗中添水或头顶着的油灯表演,表演还可以在桌子上进行。还有在口内衔一长把木匙,用匙把合着弦乐敲击头上所顶之碗,边击边舞,美妙新颖。这种表演,由于舞蹈技术性强,表演难度大,擅长者已极罕见。

多朗地区的盘子舞,是兼收灯舞、盘子舞两者之长形成的。灯舞与有关,以灯喻意佛法之破除黑暗,灯舞也就带有求神赐福消灾之意。汉唐时,西域居民笃信,因此灯舞的出现应不会太晚,西域地区伊斯兰化以后,灯舞作为民俗活动保存下来。清末民初和田地区仍盛行灯舞,而且技艺很高。日本人撰写的《新西域记》中记述:舞者在弦乐伴奏下跃起、旋转,灯火不灭,灯油不外溢。

历史渊源

》是历史上著名歌舞的名称,出现于金、元时期,清代依然盛行。有关文献记载见于明、清、杂记和诗词之中。据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长元著《》和该书所引陆次云的《满庭芳》词等记述可知,《倒喇》的表演形式是:“双欧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舞蹈技巧是:“旋复回风滚雪,摇绦烛故使人惊”;音乐风格为:“龟兹曲尽作边声”;伴奏乐器有“琵琶”“胡琴”“秦筝”等。明、清时《倒喇》虽仍在京城内流传,但乾隆以后逐渐失传。从多朗地区“盘子舞”的“顶灯”“口衔木匙击打”“旋转技巧”以及弦乐伴奏等表演形式中,可以想象出当年《倒喇》的表演,它为考证《倒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并说明多朗地区盘舞的多种文化因素。

主要内容

盘子舞舞蹈表现维吾尔族人民在节日欢宴时的喜悦心情。

舞蹈共分三段:第一段为风趣、活泼的男女五人舞;第二段由优美、稳健的女子集体盘子舞和男女混合的群舞组成;第三段在五彩缤纷的舞裙飞旋和乐声、歌声、碟声、鼓声、铁环声交响共振的欢快中戛然终止。该舞集维吾尔族的民间“盘子舞”、“手鼓舞”、“铁环舞”为一体,用北疆的麦西热甫舞曲伴奏演唱,节奏欢快,气氛热烈,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盘子舞 - 著名曲目

《倒喇》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歌舞的名称,出现于金、元时期,清代依然盛行。有关文献记载见于明、清、杂记和诗词之中。[1]

据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长元著《》和该书所引陆次云的《满庭芳》词等记述可知,《倒喇》的表演形式是:“双欧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舞蹈技巧是:“旋复回风滚雪,摇绦烛故使人惊”;音乐风格为:“龟兹曲尽作边声”;伴奏乐器有“琵琶”“胡琴”“秦筝”等。


明、清时《倒喇》虽仍在京城内流传,但以后逐渐失传。从多朗地区“盘子舞”的“顶灯”“口匙击打”“旋转技巧”以及弦乐伴奏等表演形式中,可以想象出当年《倒喇》的表演,它为考证《倒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并说明多朗地区盘舞的多种文化因素。[2]

所获荣誉

1957年解放军总歌舞团左哈拉·萨哈玛也娃再度加工并领舞的《盘子舞》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民间舞比赛银质奖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