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味道的"伊豆"情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早春的三月乍暖还寒,阳光不那么温柔,春风也有点凛冽,憔悴了一整个冬天的世界进入初春,樱花在阳光的沐浴中慢慢盛开,与花开盛景相比,缤纷的落樱似乎更受赏花者青睐。樱花的花期短暂,昨日还绽立枝头、满树繁花,转眼间竟似雪如雨般地飘落融入泥土之中,今年的春寒时雨时晴,持续颇长,风雨过后又不知有多少花落……

 


 

春天里,所有的故事或多或少都与花有关,随风散落的樱花总会让我想起一个人和他的小说——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脑海中浮现出书中那个逗着小狗,像个小尾巴跟在母亲和哥哥身后四处流浪的舞女阿薰,他们行走在静冈的伊豆,那里正是樱花最早盛开的地方,在这里她遇到了川岛。那个年少懵懂,穿着藏青校服,踏着木屐只身一人假期旅行的高校预科生,一段短暂而美好的邂逅,相遇、相识、分别,如同樱花盛开般美好而短暂,唯有青春散落在伊豆半岛的时光里。

 
 

读书的时候,老师推荐看了电影《伊豆的舞女》,片尾标记着1974年,电影并没特别吸引我,只是觉得画面很美,好多镜头更像是风光片。若干年后,因工作需要浅学了一点日文,在可供参考的资料里发现一本中日对照小说选集,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便在其中。虽然之前通过电影知道大概的情节,但纯文字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载体,于是静下心来将书读一遍,发现许多未在电影中体现的细腻心理描写,正是这本小说选集让我真正领略了川端康成和他的文字所带来的震撼。

 


小说的情节简单到几乎没有情节,只是一个假期里三四天的游记,主角独自旅游,遇到了流浪艺人一行人,对舞女朦胧的恋情,最后又注定的分别。用现代话演绎就是「初恋这件小事」。这种谁都能猜到的情节,为何能激发出美感?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字里行间清淡迟缓流淌的情愫,让人悟到了轻盈,却又知了到份量。

 

 

沿着伊豆半岛的山道前行,经过一个小村庄,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岭的山顶了,走进一片茂密葱绿的杉树林,少年踏着木屐追赶着前方的流浪艺人,他一路随着这群艺人在山间行走,刚刚跟上步伐,走到他们跟前,却又倏然放慢脚步,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心中欢喜的举动罢了。

 

 

一个是涉世未深,对世界充满了好感的少年,一个是本性善良,天真无邪还略带笨拙的女孩,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蜜语甜言,阿薰看见少年徒步艰难,跑到远处为少年找竹竿,她的哥哥说让人看见不好,阿薰跑着送回去又找了根竹竿送回来,累得坐在地上,看着心里喜欢的人满脸笑容;阿薰想买新梳子,用旧梳子给小狗梳毛,少年说这梳子挺好看的,她赶忙把梳子吹了吹,又插在了发髻上;阿薰为少年让座时的羞涩、让彼此感受到了虽是陌生人却能亲近相待的宽慰,体会了与人亲近并且相互信任依赖的可贵情感。

 


 

若即若离的感觉让他们彼此心动,但谁也没说出来。只是彼此心存一份好感,都爱慕着对方,却又都不知道对方的心思,通篇文字中「爱」这个字从未出现过一次。两个懵懂的少年,一份懵懂的情感……也许,沉默的爱情才是纯洁、伟大的爱情吧。

 


 

人世间大概就是这样,没有太多的奇迹会发生,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邂逅。分别的时刻终于来临,阿薰偷偷跑出来只为送少年一程,递给了他自己的木梳。渡轮驶离了港口,她沿着岸边奔跑,手中挥舞着白色的手绢,希望少年能看到,那一刻,少年的眼眶湿润了,但他无能为力。今生也许他们再也不会相遇,他们的生命也不会再有交集。就像远山中萦绕的云烟,当清晨太阳升起,一切就会消散,阿薰也会消失在茫茫山色中。或许这场邂逅会成为彼此最美的回忆,那份感动就这样酸涩的地留在了青春的日记本里,终于,泪还是流了下来。

 


 

 如果有一种生活你能够随时退出,那么你就永远不能理解其中的艰苦。大抵我们都是这样,凄美的爱与哀愁,总会让人心碎,为之潸然泪下。「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风月尚且如此,又何论花木,从来不管你来或不来,見或不見,只是枯荣如初,暗香如故。

 


 

 


 

读 后 记

 

  • 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之渊源

川端康成擅于营造文字的影像感,有种在纸上看电影的错觉,「物哀美学」在这部作品中尤为突出明显,如果说这部小说只是为了单纯的描写少年与阿薰朦胧的恋情,未免有些偏颇,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之后由祖父母照顾,十六岁时祖父母又相继离世,只得搬到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川端康成性格孤僻的孤儿气质,自小失去生活的温暖的他,常常得到别人的怜悯,处在受恩惠的地位,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不平等的感觉。

 他把自己年少时在伊豆半岛旅途中亲身经历的故事写进了这部《伊豆的舞女》之中,后来的许多年,他每年仍然还会去一次伊豆,是旅行,还是感怀,还是去找寻一直在他心里的那个「阿薰」呢?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选择,与生俱来的,是无可躲避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人文主义关怀中有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都在小说里具体的体现反映出来。

 


 

  • 日本文学作品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1920年代,比川端康成活跃期更早的夏目漱石(明治至大正时代),这位印在旧版日元纸币上的夏目漱石,还是个英语教师的时候,给学生出了一篇短文翻译,要把文中人物在月下散步时男主情不自禁说出的「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直译成「我爱你」(「あなたを愛しています」),但夏目漱石说日本人怎么可能把「愛」挂在嘴边的,应当婉转含蓄,沉吟片刻,他告诉学生说:不如译作「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就足够了,这是一个非常青涩,却又带一丝伤感的解释,不是吗?夏目漱石这样跟自己的学生解释,更多是带着一种玩笑的性质,幽默又不失深情。同为东方民族的中国人,我们仔细想一下,在和对方约会的时候有没说过「今天天气很好」「雨的声音真好听」之类的?雨是平常的雨,天空还是一样的天空,和对方在一起却感觉什么都是好的,大概是有对方在吧?这是一种心境,不知夏目漱石关于「今晚月色不错」的梗,后来是否影响了川端康成也偏向这个风格。东方的古典美,表而不露,感觉只是很小声的和对方说一句「你知道就好」,一切只在于触动你神经的那一瞬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