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5期】周钧:蜡 染 色 彩 艺 术 琐 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蜡染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色彩艺术,在中国、东南亚、日本、非洲以及欧美地区广为流行。蜡染在中国古代称为“蜡缬”。“缬”的字面意思是印花。所谓“蜡缬”就是用蜡作为防染剂的印花织物。根据历史和考古的分析和研究,“蜡缬”的染色工艺起始秦汉时期,盛行于隋唐时期。历史悠久的民间蜡染色彩艺术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蜡染色彩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世界各国的人类进步史上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相互联系。色彩工作者和色彩设计师挖掘民间蜡染色彩艺术是研究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课题。对开拓现代色彩设计领域的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蜡染织物与古老的防染印花工艺

中国的染织工艺起始于新石器时期的晚期,通过夏朝、商朝时期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公元前ll00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纺织、染色都设有专官主管,足以说明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具规模。蜡染织物的出现,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楚国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而靛青色是蜡染织物主要印染染料。

古时候的蜡缬(即蜡染),就是将蜡作为染色的防染剂,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蜡干后,特意将蜡绘制在布上的图形折成裂断的纹状(类似冰纹的效果),再将用蜡绘制纹样图案的布浸入靛蓝色的染色液中,根据色彩浓淡的需要,可以一次或几次地浸染,达到不同的色彩深浅效果。晾干后,再以沸水融化蜡质,脱蜡后用清水洗净,一幅美丽的蜡染工艺品展现在眼前。中国古代采用防染工艺在织物上印花,除了蜡染即“蜡缬”外,还有“绞缬”即为扎染和“夹缬”(用镂空花板将织物夹住,在漏空处灌蜡或其他防染剂,然后再染色)。这是我国古老的三种防染工艺和三大古代印花技艺,历史已很悠久。根据历史和考古的分析和研究,“蜡缬”的染色工艺起始秦汉时期,盛行于隋唐时期。根据出土的历史文物验证,在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的东汉墓文化遗址出土的蓝底白花花布残片,新疆田屋于来克古城的北朝(公元396—581年)文化遗址出土的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蜡缬绢,以及唐朝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蜡缬绢、蜡缬纱、罗。此外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底色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底色,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这些蜡缬织品是中国最早的民间蜡染织物。此外,在古代文献的《后汉书》、《新唐书》等史籍中,都有关于蜡染的记载。

在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纺织染色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蜡染技术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广泛流传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民间艺术是民俗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在唐朝时期的诗歌中,就有许多关于蜡染的描写。如李贺诗歌中“醉缬抛红网”,杜牧诗歌中“花坞团宫缬”,以及段成式诗歌中“厌裁鱼子深红缬”等诗句;还有唐代著名画师的画卷中出现关于蜡染和扎染花纹的服饰,如张萱所作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宋朝时期,民间蜡染技术已趋成熟。据宋朝文献《岭外代答》记载:“瑶斑布”条说,“瑶人以染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从上述文献中说明,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蜡染的精湛技艺,使汉人为之赞叹。当时贵州苗族的“点蜡幔”、瑶族的“瑶斑布”等蜡染织物都是向朝廷进贡的主要贡品。


二、民间蜡染艺术的精品-贵州蜡染

贵州的民间蜡染广泛地分布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里,如苗族、布依族、瑶族等。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称蜡染为蜡花。渊源于贵州丹寨苗族地区,民间流传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早在开天劈地的那个年代,天上有个神仙,有两个长得聪明而又美丽的女儿。有一天,她吩咐两个女儿去看山上长得花和草,并对她们说,要是把看到的花和草画到衣服上,一定会非常好看。两个聪明的女儿很快的学会了将花草图案画在衣服上。后来她们嫁到丹寨来,把画蜡花的本事也带来了,古老的蜡花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这样的美丽传说在贵州其他地区也有相似的流传。说明民间蜡染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

在东汉、三国鼎立时期,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蜀汉的地域;在唐末五代时期,贵州也依附于前蜀和后蜀。蜀地自古以来以生产锦和布制品著称,此外还有一种蜀缬,也非常有名气。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以蜡为大宗。《南史》、《溪蛮丛笑》文献均有记载贵州仡佬族盛产蜜蜡。再从史书上大量关于仡佬族人生产“连头僚布”、“栏干细布”、“圈布”、和“斑布”等织物的记载,所谓的“蜀缬”与蜡染织物有非常相类似的紧密联系。据《贵州通志》有关蜡染的记载:“用蜡绘于布上,即去蜡,则花纹如绘。”因此蜡染工艺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特别在贵州一枝独秀,被称为蜡染之乡。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
贵州民间蜡染的色彩

   贵州民间蜡染色彩的主要色谱有靛蓝、浅蓝、深蓝、红色、黄色、绿色、棕色和白色等。在丹寨苗族蜡染的色彩是靛蓝色,黄平革家族蜡染的色彩以蓝白色彩为主,用黄色做刺绣点缀。安顺和普定地区的蜡染色彩主要是在蓝色、白色基调上,用鲜艳的红色与黄色来加以点缀装饰。有时候用黄色安排在蓝色旁边通过色彩混色的视觉效果给予绿色的色感,或采用黄、蓝色相叠给予绿色的视觉效果。镇宁地区布依族人的蜡染色彩喜欢黄色、蓝色交替使用和深浅蓝色相间的同色效应。贵州西部地区的蜡染色彩,通常用黄色、白色、浅蓝色、深蓝色和绿色,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求和谐,他们的服饰色彩非常具有民族的特征,多彩艳丽而又精美。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蜡染艺术,非常具有大众性。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都十分专业的从事这项精美的民间色彩艺术活动,为中国民间色彩文化增添了无数的色彩艺术珍宝。






文章来源】转自作者《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研究和探索》一书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