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家训·话家风】赵存献:家国情怀沐家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赵存献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却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创造了一系列全国之最;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却始终与基层群众心连心、共命运,以造福乡里为做人本分。他把这种火热的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作为家庭成员立身养德之本,言传身教,世代延续。他就是家住孟州市槐树乡汤庙村的全国八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存献
赵存献今年78岁,但依然精神矍铄,并且谈吐亲切平实、思路清晰。老人家里二楼有两间屋子是“孟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老人的采访就是在这间展室里进行。
来到这里的人无一不被眼前几乎挂满四面墙的各式荣誉证书、事迹报道、照片等所深深折服、震撼。“你看,我们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有专门刊印抗日宣传品的石印馆,日本人对此非常愤恨,我母亲、父亲因此先后在我周岁前献出了生命……”进入展室,老人不谈自己令人仰慕的荣誉,而是首先谈起了自己的家史。


正是由于出身于红色家庭的传统和背景,他爱国、爱党的信念异常坚定,也使他一直以来对国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1988年,赵存献靠承包果园勤劳致富后,念念不忘国防建设,毅然拿出4万元献给国防,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家庭国防建设基金,:“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捐款还是第一次。”后来,赵存献又将全家人节衣缩食攒下的1万元捐给村委会,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村级“现役军人立功奖励和代耕基金”,让本村籍战士更加安心戍边卫国。但20年前,大女儿家新盖不久的房子,却因水泥用量不足而出现了屋顶渗水,乡邻们都说,老赵的四万块钱要是拿出一小部分给闺女添添,哪能有这情况呀?

老人说,现在我们每年的元月一日会准时将家庭成员的国防基金交到焦作军分区的专用账户。等我百年之后,后辈子孙要把捐资时间改到清明节,让他们想到我就能想到国家,将家庭和爱国大义紧紧连在一起。这就是老人定下的家规——情系国防、世代延续,。

珍惜和平勿忘近代史,耕读传家追寻中国梦。这是展室墙上的一幅对联。老人对社会的奉献不只在国防上,奉献乡邻、造福乡里也是他坚守的信条。由于在多年前钻研过果树种植技术、承包过果园,并担任过孟州果树研究所所长,如今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不时还会应周边果农的邀请,以“顾问”的身份到现场义务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多年来热爱国家、忠于人民、回报乡邻,已成为赵存献老人的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一切荣誉归于党”是展室门楣上的红底牌子上几个醒目的金黄大字。走出展室,老人反复向笔者解释说,我这一辈子取得的一切荣誉都是党、国家给予的,没有党领导下出台的好制度、好政策,对我的教导,我个人能做什么呢?人要懂得感恩、报恩。


“我习惯住在农村,和乡亲们在一起,没事到处走走,进出也方便”老人笑着说。守着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学生们现身说法,教育年轻一代爱国、爱党、感恩、报国,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或许才是老人不愿到城里住的真正原因吧。
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芝兰绕膝,虽然其女儿、孙辈们大都在城里工作,但在节假日或一有空就会回来看望老人。每当有孙辈们来家,老人都会把他们领到二楼的“教育基地”,用革命家史、爱国思想、奉献精神等来教育他们,用老人的话说,“做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报效国家”,这个“本”就是“党的恩情”。在老人的影响下,这个大家族成员之间关系和睦,其乐融融,家族成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校就读的第四代也均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与老人作别时,笔者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崇敬之情难以言表,老人“爱国爱党,奉献社会,耕读传家”的家风不仅令人敬佩,更值得全社会弘扬和传承。



编  辑:常  莉

作  者:牛联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