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育-生、老、病、死-四大皆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轉載澳門觀察報>


教育龍門陣 


澳門教育-
-四大皆空    蔡梓瑜



四個對生老病死無知的案例思索


剛過去的11月11日,.48億元,比去年增長32.37%。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亦引來艷羨的目光。的確,馬雲是個生意奇才,很會賺錢,經營有道。如果大家深入探索馬雲的經營哲學及人事管理,不難看到這位中國超級富豪,視一切以人為本的經營方法為手段,目的是透過一場接一場的金錢遊戲,賺取更物質化的生活。雖然,馬雲生活簡樸,但不代表他樂意與大家共享經濟成果,甚至提升生活素質。換言之,賺錢如何換取不斷提高的人生境界,也許為馬雲而言是無解的。反觀微軟老闆比爾.蓋茨,,但他就把所有捐出來,尤其贊助全世界一流的癌症醫學專家,希望透過源源不絕的捐款,十年內徹底攻克癌症,造福全世界。馬雲與蓋茨相比,誰更懂得生存與生活的意義?誰比較懂得從人才走向人生呢?


在論語裡,葉公問子路關於老師的人品,子路沒有正面回應。後來,孔子跟子路說,你為何不跟他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跟我們說了,如果一個人懂得生活,知道生活的價值,就會非常願意發憤圖強,甚至廢寢忘食亦在所不計,因為,在過程中快樂而不記得憂愁,就算真的老了,亦不覺得怎樣。澳門老化情況嚴重,根據澳門政府的數據,15-64歲成年人口的老年人口撫養比率,由2011年的10.5%急升至2036 年的38.6%,即2011年時100名成年人口撫養10.5名長者,在25年後100名成年人口將要撫養38.6名長者,負擔明顯加重。目前,澳門只透過福利式的手段看待老化問題,在長者教育及生活質素的提升卻是乏善可陳。換句話說,比諸日本、新加坡,甚至歐美先進國家,澳門沒有完善長遠的長者政策及規劃。


在面對疾病方面,澳門依然透過大量的西方醫療方式處理,甚至,碰到處理不了的嚴重個案,就花昂貴的金錢轉介到香港。近年,澳門在大學裡,先後建立健康生活學院,針對「預防勝於治療」及「上醫治未病」的理念,展開很多研究及教育工作。惟是,普遍澳門居民,對於基本的防病知識水平仍然很不理想,如先進國家地區居民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來積極面對癌症,又如很多國家已非常關注碳水化合物中潛在已久的麩質嚴重影響健康,尤其催生炎症,引發各種致命疾病。今天,面對疾病,澳門仍處於「兵來將擋」及「水來土掩」的陳腐態度。


自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對世人的生死取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死的確很可怕,沒有人想死。歸根究底,我們仍然不願意積極面對死亡,,就是:「未知死,焉知生。」再者,澳門殯葬業所宣示的死亡氣氛是負面的及恐怖式的。多年前,一齣著名的日本電影《禮儀師》,教會死者家屬及親朋友好非常正面看待死亡,把一個好的殯葬儀式看待成生者與死者好好道別的很好方法。在西方社會,死亡已經越來越不那麼可怕及神秘了。


生、老、病、死的教育,四大皆空


從小,我們所受教育都是堅離地式的,跟生活嚴重脫節。

先說生,我們為何而生,為自己?為別人?為天為神?還有其他嗎?生存等於溫飽嗎?溫飽以後,還有那些人生價值要努力追求嗎?我們的公民教育,只集中口號式要作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再者,在澳門,所謂的優質生活幾近等同於物質享受,小市民的生活等同於營營役役,甚至成為生活的奴隸。


在中小學教育裡,只有生物科、生理衛生及公民教育科目,有略略談到老化的問題。其實,整個教育系統裡,從幼小到大學,均沒有任何科目以專門的章節循序漸進的讓學生從小認識何謂老化?老吾老以及人知老如何實踐?如何教導孩子掌握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探索能力?

談到病,小學的常識書只教導我們「病從口入」等比較空泛的概念。到了中學,只有生物課及化學課可觸及少數慢性病的由來,肥胖及碳水化合物是很多致命疾病的殺手。可是,很多先進國家,從小到大,都有專門的健康教育課從淺到深,從說理到養成良好習慣,佔整個全科學習一個重大的比例,反觀澳門,健康是一個非常邊緣,甚至可有可無的學科,如何能從預防方面強化學生的抗病能力,值得有關當局及學校慎重思考。


談死色變,中國人傳統視死是不吉利的,不能宣之於口,更不好把其視作學習的課題。於是,從小一直對死處於完全無知的狀態,甚至被逼產生許多偏見及恐懼。其實,死的確神秘及可怕,但是,只有透過教育,才能免於基本的恐懼。


生、老、病、死的哲學教育及健康教育


在法國等歐美先進國家,早在小學一年級就開設兒童健康心理及哲學課,透過人的身心靈全面發展的基本認識,讓小孩子建立對生活、健康、人生意義與價值作系統的思考。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蘇格拉底說:「沒有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今天,我們已悖離儒家反省的教導甚遠,我們只追求應試及謀生的知識,而應對生活的知識就非常貧乏,反思反省不再是教育的重大議題。


在健康及心理教育層面,在外國,兒童學兒童心理,正正是積極回應自古希臘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是人生最大的任務。」而有系統有層次的健康教育正正是要回應西方社會今天備受關注的健康問題。根據歐盟的研究所得,在成員國裡,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過重,情況嚴重。所以,透過大量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健康教育,才能讓人民從小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及態度習慣,是應對日益惡劣健康狀況的不二法門。


人口老化是個社會學習課題,西方社會亦有社會學的科目,自高小開始,給學生基本的社會學觀念及方法,如功能論及衝突論看社會問題的差異及優劣,從而學會怎樣看待老化等社會及福利的問題,對於孩子建立關心社會議題帶來很正面的教育作用。


病死的教育不單是概念的東西,更是體驗及同理心學習的重大課題。早在法國,18世紀時,大哲學家盧梭就寫了一本教育小書,名為《愛彌兒》(Emily),已經建議要帶小孩到醫院探訪,當義工,甚至要見識急診及安寧病房的老病死世界,現場的體驗才會增進小孩的見識及同情理解能力。惟有透過體驗生命的垂危,才會學得珍惜,懂得珍惜才會充滿動機學習。


更基本的基本學力就是懂得面對生老病死


去年,澳門政府頒佈了基礎教育的基本學力要求,也許這些學力都重要,但如果我們認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那麼,教育顯然要為生活附服務,生老病死比其他學科的學力要求更基本。

也許,我們應該集合力量,從課程設計及基本學力著手,打開生老病死的教育大門,揚棄四大皆空,載入新好的學習內容,好讓孩子建立預防及治未病的基本學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