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结起果子来,挺张狂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前天在朋友家苹果园摘苹果吃,很刺激,苹果树结起果子来,挺张狂的,每棵树都多的像串珠一样,很自负的结法。并且经过长年矮化的苹果,最高处的也能伸手即得。爱吃苹果的人进苹果园的感觉,应该就像爱吃巧克力的小朋友进了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朋友说,有一棵红富士专门留了几只给自己人吃的。我看了下,好像没什么特殊的,甚至比着它旁边其他苹果树来说,这棵红富士的外观品质,暗淡很多。其他树都是又红又大,温润光洁,像口红色,看起来好像更脆更甜。而这棵红富士,就普普通通。觉得如果不是朋友指定这棵树的比其他树上的更好吃,我肯定不会选择这棵。所以就带着某种不确定,摘了一个。确实挺好吃的,又脆又甜,咬一口,水珠即于唇齿之间迸溅。





摘苹果的时候你发现,苹果的果把挺神奇的,细细的,却能吊着那么大一个沉甸甸的果子。不像葡萄,葡萄的果把是藤的质感,韧性很大,所以吊多少都觉得很合理,可是苹果的果把,跟个火柴棍一样,挂在树上,竟是非常稳固,风吹摇晃树都不会掉。但是摘苹果的时候,却又是伸手轻轻一碰就掉了。


我觉得,应该是苹果很怕痒。



▲徒有其表,但必须试过才知道



吃完那个相貌普通的苹果,我还是觉得那个又红又大,色泽更美的“有可能”会更脆更甜,因为它长的就很脆很甜啊,如果有差别,能差到哪去?于是我在朋友家吃过午饭后,终于还是没忍住内心好奇,独自跑到苹果园,摘了一个看上去比刚才吃的红富士品质更的苹果。好奇心是自我认同的本能,谁也挡不住一个少年的叛逆,我必须以身试水,确认我的判断是对的,才能踏实。不过,当我抱着那个苹果咬第一口的时候,就后悔了。甜也算甜,但皮很厚,果肉很柴,对比起来,明显水分没红富士的多,吃起来,一点都没幸福感,一半没吃完,我就丢了。


果真徒有其表,经验很重要。





蘋果


万历后期王象晋《群芳谱·果谱》中的“苹果”条: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



我研究了两天苹果命名的起源,还是很模糊,因为苹果的前身就是我们山上村民说的沙果,但由于苹果属的果子长的都很像,所以名字也很多,林檎、柰、花红、楸子、平波、频婆,很难区分,就像喇叭花牵牛花打碗花,百度的百科又极度不严谨,图片乱配,驴唇不对马嘴,根本没法做参考。还有很多研究者太相信史料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因为很多史料也都是主观的片言只语,所以我更相信直觉。于是,当我开始相信直觉的时候,脉络就清晰多了。


苹果叫苹果,在明末就出现了,只是到了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之前叫“频婆果”,或者“平婆”。婆这个词,是梵语“bimba”的音译,用在苹果这个果子上,完全是一次文化差异的误解。





梵语“bimba",也就是音译过来后的“频婆”,本义是“身影”,有相思之意,在印度指的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因为红瓜成熟的时候颜色是红色的,红润光亮,所以里提到“频婆”时,用来比喻红润光亮的物体,比如华严经里说佛主:“唇口丹洁,如频婆果”。所以,最早频婆果(印度红瓜)是个有象征意味的形容词,而频婆(bimba)这个词的本义,又有“相思”的意喻,很有情调,所以,红豆就率先拿去用了,红豆说“没错,我就是红润光亮的果果!” 

 于是在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推波助澜下,相思瓜就成了相思豆。



▲印度红瓜



▲红豆豆



而,由于中原地区没有红瓜,频婆这个词,就被使用在了,很多红色的果子上面。其中一个红色的果子,,也被叫成了频婆果。但因为影响力大么,很多红色的果子都被叫做频婆果,“奈”只是其中一个,并且还是一次偶然,被叫成频婆果的,所以在当时并没流行开。也就是说,汉唐的奈还是奈,偶尔被称频婆。(应该是因为频婆被定义为植物的时候,给频加了草字头,频婆果也就成了蘋婆果,后来简化为蘋果——苹果)


 宋代的时候,柰又有了个新名字,叫“花红”。从命名的气质来看的话,这种变迁还是很合理的。“林檎”,字面气息,有上古风,充满《诗经》的意味。而“柰”,木字下面一个“示”,“示”义通神,所以带示字旁的字都和神有关。木,神,明显的道家气质。东晋道教把“奈”叫做仙果,也是有渊源的,道教修仙的都在山林里,没啥可吃的,这么好吃的果子,必须叫仙果啊。到了宋代,“花红”这个词的命名,就有了宋的文艺气息。


直到元末,从西域带来一个新品种的绵苹果,比更大更红更好吃,大家觉得,其他都配不上蘋婆,只有它能配的上“蘋婆”(红润光亮又好吃)这个词了。于是“蘋婆果”这个名字就被这种新品种的绵苹果(升级版的优质柰)给认领了(但元明的苹果口感还是绵苹果)。再后来,到了晚清,19世纪中期,西方培育的脆苹果,才第一次从美国传入中国。从此以后,中国人才算吃到好吃的又甜又脆的红苹果了。




唇口丹洁,如频婆果


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比如由于日本人继承了汉唐文化,日本苹果的命名,现在还会被叫做林檎。(我到现在依然认为,天目盏在日本的地位,就是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误解。但有时候误解比正解可能更好,就像如果不是印度文化被误解,红豆就没有相思,苹果也不叫苹果了。)日本女孩名字里的“柰子”就是苹果的意思,就像我们农村给女孩起名叫“杏儿”。


还有就是,由于交通运输的不便,古人很多水果都是吃不到的,像香蕉荔枝芒果火龙果这些南方的水果,北方只有王宫贵族才能吃到,并且吃的还不痛快。老百姓只能听传说,传说有一种水果,薄了的皮扔到地上能让讨厌的人滑到……  


所谓山珍海味,之所以名贵,就是站在中原消费中心为基础上的定价,因为平地没有山也没有海鲜啊,海鲜对于靠海的居民来说,是主食了。不过也不能因此就说古人的饮食单调贫乏,看看八大菜系就知道了,都是区域性单一食材的丰富做法。食材少,但并不缺少花样的丰满。






另外,希腊神话中金苹果时爱情之果,据说在古希腊,向人扔苹果就像中国人抛绣球一样,是表达爱意的方式。但想想,绣球是软的啊,苹果是硬邦邦的,怎么想这个画面,都不像是在表达爱意。

可能是爱的深吧?我觉得还可以爱的更深一点,扔板砖。






10月7日.




前几天挺暖和的,晒太阳能晒出水来,这两天又冷了,秋风瑟瑟,阴雨绵绵。













土豆脸上明显有了成年狗的质感,岁月不饶人……也不饶狗。不过还好土豆内心的小孩,一直都在。



前几天挺暖和的,晒太阳能晒出水来。





这两天又冷了,秋风瑟瑟,阴雨绵绵。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