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学宫今何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旧时县城的灵魂,不在县衙,而在学宫。


香山县(即现中山市)的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历经风雨与兵燹,几度迁址。自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之后,复迁莲峰旧址,即现在的中山市人民医院处,直至消亡。如今,这里是城区交通最繁忙的路段,每当暮色降临,华灯初上,归家的车辆在这里堵成长队,时有急促而刺耳的喇叭声响起,如暮鸦聒噪,候客的“摩的”师傅,一见人经过就喊:“靓仔靓女,坐唔坐摩托车?”数百年的弦歌不辍,如今不复得闻矣!我们只能借助方志记述和老人的回忆,在想象中重构当年庄严而典雅的学宫,回味几分“学宫柳摇昼日长,清风卷舒编简香”的古意。


1949 年,17 岁的汕尾青年曾崇来到香山县人民医院工作,他见到了古老学宫的最后一面:学宫当时是两广纵队的处,棂星门上挂上了“珠江专员公署”的牌匾。经过工作人员的一番修缮与清洁,洗去战火的尘埃,重现亭台楼阁、如茵花草,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刘姥姥走进大观园”。老人家至今仍珍藏学宫大殿屋脊的半截青瓷龙,龙眼圆睁,意气飞扬。


由于民国时期儒学已废,曾崇所见的学宫大概是清光绪年间建筑的遗留。据方志所载,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宏伟庄严,占地约二十亩。学宫内居中为七间大成殿,内深四丈六尺,广五丈五寸,外石栏周长五丈一尺,横七丈二尺,是学宫的中心建筑,也是祭祀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地方,设置圣先师正位,并供奉曾子、孟子、朱熹、周敦颐、二程等儒学先贤。


值得注意的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礼部奏准从祀孔庙的先贤增加三位,正是明季三大宗师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在学宫中,黄宗羲在东庑孙奇逢之次,顾炎武在西庑陆世仪之次,。三位先生以明遗民自居,终身不与清廷合作,终于在清朝覆亡的倒数第三年,得以从祀孔庙。其时革命风潮方炽,革命党人援三位先生反清复明之理念与精神为话语资源,登高一呼,全国风从,此是后话。


当时的学宫,为一城之文脉所在,灯影书声,隔楼相闻,是何等盛况呢?据《香山县山乡土志》记载:清末科举废除的前夕,“有司岁试,隶诸生籍者四百余人,童试二千余人”。清代的教学内容,按清顺治九年(1652年)规定:“礼部提准,嗣后直省学政将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责成提调教官课令生儒习讲解。”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为祭孔的日期,古称“丁祭”。祭孔仪式由当时的军政要员担任主祭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陪祭,整个祭孔仪式大致有上香、奏乐、行礼、献表、读祭、献舞、读经等仪式。《论语》里面,曾晳说出了一段令后世读书人追慕不已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知当时香山的学宫,是否曾出现过这样温润美好如熏风的礼乐风景。


学宫大门前旧设曝书台,即现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前的大马路所在。旧时,从铁城至濠头的官道在此经过,曝书台两边竖有刻着“将军在此下马”的石碑,曝书台大门顶上刻有“文明”二字,以示儒学之尊荣。不过,20 世纪30 年代初石岐修建大马路时,曝书台便消失无踪了。


棂星门是座牌坊式的内院大门。数百年来,深衣高冠的儒生,手持书卷,从这里穿过,走入学术的圣堂;通过院试的生员,意气风发地从这里走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没有白费工夫;日本时期,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列队步出大成殿,穿过棂星门,走下石台阶,踏上泮水池。1980 年,旅港乡亲杨志云家族捐资新建人民医院大楼,为腾出空地,学宫仅存的旧楼最后为新建设作出了让步。至此,大成殿、明伦堂、燕居亭、乡贤祠、尊经阁、棂星门、祭乐器库、东西两庑……全部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仅遗留泮水桥和泮池。


清同治版的《香山县志》记载了关于泮水桥的一则轶事:(明万历)四十七年春,熊罴雄一雌一至泮桥上,学役获之畜于学宫,后逸去。四百年前某个花气袭人的春日,香山学宫有熊出没,被轻易抓获并畜养,这是一段温暖而萌的记忆。古学宫传承八百年的文采风流,终于像那两头悄悄逃逸的熊罴一样,在时代之轮滚滚前行的道路上不知所踪。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