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这是篇影评,也是个人公号新内容模块的开篇之作,当然科技深度分析仍是主业。我的影评只写两类,好看的冷门电影,不管Cult还是SM,再就是公认的催眠片,但你熬过前10分钟就能成为装逼指南的那种,这次推荐的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反类型话痨神片。
用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阿罗诺夫斯基的话说,索科洛夫热衷于拍一些“让你重新认识电影的电影”,,平静舒缓的镜头背后,糅杂的是传承于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冷峻观察以及索科洛夫自己将生命如梦境般展现的能力。
索科洛夫是那种讲究视觉创新的电影人
很难说《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有什么故事情节,它更像是索科洛夫的意识流,观众就像是课堂上的蒙童,在那种特别随性、特别自我的镜头流转中,跟着索科洛夫在历史长河中徜徉。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1940年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有两个所谓的主角,法国国立博物馆的总负责人雅克·若亚尔,一个对战争中感到茫然的学究,另一位是德国军政处艺术保护部的上校沃尔夫·梅特涅,一个学者式的军人。
若亚尔和梅特涅的首次会面被处理得像一部老派的电影
这两个立场迥异的人本身就是故事,若亚尔想尽办法转移卢浮宫的珍品,而梅特涅当然希望这些艺术品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但他本能的抗拒将其送往德国的命令,二人都对战争戕害人性和文明感到困惑和不解,又都坚守各自的职责,但他们在索科洛夫的解构中,都只是符号化的存在,仅有几句支离破碎的对白,索得洛夫的叙事(如果这电影还有叙事的话),丝毫不受两位主角的羁绊,而是在时空、影像和史实之间自由跳跃,让影片在宏大沉稳的基调中有着一种天马行空的随意。
,进而在卢浮宫里游荡,驻足于1804年加冕大典上雅克·路易·大卫为自己所画的不朽名作,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也来到人间,时而曼步轻舞,,进而高呼法国大革命的响亮口号,索科洛夫的影片就是这么一个不讲逻辑又逼格满溢的大拼盘,五光十色的让人爱不释手。
贯穿全片的是时而法语、时而俄语的冗长绵密的旁白,令人昏昏欲睡又全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影片中夹带了大量索科洛夫的个人化史观,但一般只有反诘,不给答案,当然索科洛夫还是创造了不少金句。
“海洋和上古的原力,它们是否残酷无情,也无悲悯?”
影片的初始部分,索科洛夫似乎是通过遇险的船只感叹自然的伟力,其实是籍此来诠释战争对人类生存和文明的破坏,这是典型的索科洛夫风格。
“孩童总是冷酷无情的,尤其是当他们的父母沉睡时,这就是20世纪的开端,父辈们陷入深眠。”
这种无人能道又细思极恐的联想是索科洛夫对人类为什么在20世纪蒙受那么多战争苦难的一种个人化解读,也是他试图在卢浮宫这种文明积淀之处所想寻找的答案。
“谁会想要没有卢浮宫的法国,谁会要没有东宫的俄罗斯?”
表面含意之外,这更多是有感于德军对西欧文明的珍视以及对斯拉夫文化的野蛮。梅特涅曾草拟一道给驻法德军的命令,其中写道:
全体德军士兵们,在法国全境,你们会看到很多庄园和历史性建筑,它们曾经并且将作为现代房屋保留下来,它们大多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和艺术纪念馆,请遵守以下条例:
取暖时要小心,要是城堡被烧毁,德军战士将为此担责;
装电线的时候请小心,搬运艺术品的时候请小心,不要烧毁损坏了的家具和壁纸,青铜吊灯不是用来挂衣服的;
诸如此类。众所周知,在德军长达900天的长围久困里,列宁格勒的200多座博物馆遭到了怎样的命运。
“既然法国已经输掉了战争,卢浮宫还算什么?”
艺术品作为民族灵魂独立存在的意义,是以国家作为载体的。在索科洛夫看来,梅特涅式的训令虽然阻止了艺术品运往德国,但他们仍是德军的战利品,这种对艺术的忠诚,。
“在卢浮宫,一切都是关于人类的,人类的挣扎、爱恨、、忏悔、谎言和哭泣。”
索科洛夫的拍摄本片的全部动机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浓缩。
注意卢浮宫的广场上已经有贝聿铭的金字塔
作为塔可夫斯基的传承人,索科洛夫在前苏联时期屡遭批判,罪名包括矫揉造作和机械学习西方新现实主义潮流,这种责难倒逼了他在技术和表现手法上的激进。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这部电影很难归类,它就像一篇文气不顺的散文,不但没有惯常的起承转合,还致力于消灭你对电影的一切固有认知。影片的开头像个PPT,画幅不停的切换,散发着伪纪录片的气息,到处都是刻意为之的穿帮,贴满便签的显示器在场景割裂的蒙太奇中不时闪现,甚至片场打板也强行乱入,画面不时在4:1或3:1之间毫无预警的切换,还经常出人意料的分屏。索科洛夫刻意营造一种观影逻辑的割裂,令出戏的观众不得不依赖他在旁白中的主观表达。
构图上的强烈对比是索科洛夫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比如他让镜头视野从卢浮宫的窗户中伸展出去,一架十字徽记的me-109缓慢掠过,然后消失于镜头之外,这种类似于奥特曼的粗糙特摄并不让观众发笑,相反你能感受到战争氛围下的沉重。
再比如,他用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为背景,来衬托法国沦陷后,贝当维希法国的版图,营造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充满自负,“这些雕像都是我的战利品,是我带来了这一切,我发动的战争,还有什么原因能让我开战,还有吗?都是为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艺术”。
,还是翩然曼步,都只说着同一句话,“自由,平等,博爱”。这正好与索科洛夫探讨的德国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侵略者,胜利者怎会接受来自世界文化中心(法国)的指令,相映成趣。
索科洛夫的镜头热衷于呈现那些名画中的人物,让他们与观众隔空对视,不管是施洗者约翰,蒙娜丽莎,还是伊拉斯谟,创造了一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的奇妙体验。
索科洛夫在电影中多次呼唤契诃夫、托尔斯泰,来洞察人世间的悲悯,,让观众在不断的代入中不断的疏离,片中的人物抽象的如同符号般,角色与故事本身充满陌生感,而观众则始终保持在感情距离之外的冷静视角。
影片末尾,若亚尔和梅特涅并坐聆听着始终没有出镜的旁白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若亚尔将作为法国的英雄,掌管国家的文化艺术,直到1967年被突然解职,毫无尊严的死去,他的所有资料湮没无闻,而梅特涅由于保护艺术品的功绩,得以悠游世界,终老南山。
索科洛夫留给观众的最后一句旁白是,一派胡言!这大概也是索科洛夫完成本片之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很难说《德军占领的卢浮宫》1小时27分49秒的观影体验是愉悦的,但它是那种让观众在懵懂之中舍得去鼓掌喝彩的电影。
坚持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如有不适,也可以用另一部神片洗胃。
1964年弗兰克海默的《战斗列车》,讲述1944年巴黎即将不守,德国军官、艺术品爱好者斯科菲尔德上校力图打包卢浮宫在内的珍品运回德国,抵抗组织求助于一群不懂艺术的铁路员工,策划途中截留。这是一场另类的斗智斗勇。铁路工人们为了留住塞尚、雷诺阿这些法国的血液和灵魂而牺牲,精英文化和屌丝民众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精神勾连被诠释得极为动人,最终坚信“艺术属于是懂得欣赏者”的德国上校遭到了失败。
黑白影像让战斗列车的惊险故事有种独特的质感
影片故事推进得工稳有序,镜头特别克制,却又热血得意在画外,加上伯特·兰开斯特的表演,是那种享受完灵魂洗礼之后能引领你的虚荣平安着陆的商业佳作。
在《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中,索科洛夫把自己物化成一种穿梭时空的存在,自由自在的与历史人物对话,将卢浮宫的记忆用一连串符号化的意象贯穿,而将创作的野心隐藏在历史的斑驳背后,这足以让索科洛夫带着不明觉厉的观众永垂不朽了。
点击关键词,发现新精彩
科技
∣滴滴出行∣360∣雷军∣拼车∣移动支付∣程维∣柳青∣Uber∣神州专车∣易到用车∣打车∣巴士∣代工厂∣P2P租车∣老罗和锤子∣专车新政∣中美互联网∣直播∣华为∣小米手机∣互联网造车∣互联网征信∣Apple pay∣携程∣视频∣智能停车∣出行行业∣一嗨租车∣
杂文
∣营销∣美剧∣公民调查∣创业∣并购∣里约奥运会∣
历史
∣芈月∣气场∣第一智囊∣范文程∣∣
军事
∣魏舒方阵∣波兰海军∣万人军∣宇宙大将军∣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