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问:何为国学?国学能成为一级学科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国学十问:何为国学?国学能成为一级学科吗?

最近,网上有关“国学”是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的争论很多,许多学术大咖纷纷发声,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一时成为热点。实际上,这几年关于国学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各种“国学总裁班”“儒商班”也广受诟病。你知道什么是国学吗?为什么针对国学的争论那么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分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就国学问题为大家细细讲解。几位教授可不是众口一词,而是充满争辩的火药味。希望你能从思想与观点的交锋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还请你留言告诉我们,你支持国学成为一级学科吗?

1

何为国学?

王杰

概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传统之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狭义上的国学为:前人或以考据、义理、辞章等来指称国学,或以经、史、子、集来概括国学,现代则以文、史、儒、道、佛、技、医、艺来综括国学;广义上的国学(季羡林、冯其庸先生称为大国学)则包括民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的总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国学还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上来界定。从时间上来说,国学是与新学相对的旧学,是传统之学、古典之学;从空间上来说,国学是与西学相对的中学,是中国之学。

干春松

从情感层面来看,国学所体现的对于国家精神的凝练和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价值反应,它所试图激发的是国民的凝聚力和爱国情怀。因此,有时带有民族主义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研究者都可以称之为国学研究者。因为有些传统的研究者目的是批判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张分田

现代汉语的“国学”词义有一个本义及四个变例,可以指称五大类不同的对象。“国学”的词源本义是标示帝王之制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国学”词义的第一变例是标示特定文化类型的“国学”,通常用于指称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国学”词义的第二变例是标示某种学术科目,通常用于指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严格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不是一回事,如果前者称“国学”,后者就应当称“国学学”。“国学”词义的第三变例是标示特定国别学术的“国学”,中国的一些学者通常用于指称中国学术。钱穆编写教材虽以《国学概论》命名,但是在开篇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国学”词义的第四变例是标示特定意识形态的“国学”,。其一般特征是:打着“弘扬国学”的旗帜,摘取儒家经典的某些话语,,,有的甚至主张在中国实行“儒士专政”。


2


“国学”能否超越

其诞生的农业文明时代?


王杰

国学关注的内容决定其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国学关注的主要是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修身做人、正己立德、反求诸己、慎独慎微、治国安邦等问题,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关注的永恒问题,只要人类存在,不管什么时代,国学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干春松

任何文明的产生都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如果不能超越其时代,那么这个文明自然就消失了,国学肯定能超越或者一直在超越其诞生的农业文明时代

张分田

历史发展过程已经告诉我们:帝制国学只属于那个时代。


3


“国学”有无

超越民族性的特质?

王杰

能超越民族性。国学产生于中国,在汉唐时期已经影响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明清之际又东学西渐,传播到西方社会,在西方出现了长达两百年的中国热。从历史上看,“汉字文化圈”的出现,就是国学超越民族性的最好例证。

干春松

不可否认,近代的国学是作为中国受到西方军事经济文化侵略的反应的一种产物,表现出一定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如果我们将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我们知道中国思想一直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维度。比如儒家思想中的王者无外、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在对待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的时候,也主张和而不同,因此,中国思想有很强的超越民族性的特质。

张分田

历史告诉我们:当人们面对同一类现象或同一类问题时,会形成大体相似的认识或对策。因此,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必然包含一些对人类社会或对特定历史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作“国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将自卑与自尊扭结为一体,表面上显得颇有文化自信的气概,骨子里蕴含着文化自卑的情结。


4

“国学”能否

被设为一级学科

王杰

国学有必要列为一级学科。目前国学研究依托的学科主要是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历史,此外,宗教、考古、艺术等学科也涉及国学,总体而言是比较分散的;而国学是整体之学,向来是文史哲艺等密不可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可以借此契机,仿效当年马克思主义列为一级学科的模式,把国学也列为一级学科,整合现有各学科资源,从而更有利于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干春松

国学是否要称为一级学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目前国学研究人才缺乏的状况看,将国学设立为一级学科,多培养人才,这是有必要的。但考虑到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设为一级学科也会导致许多并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盲目设立。这将会导致新的问题。设立一级学科需要比较明确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如何与现有的文史哲学科区分,也是一个操作上的难题。

张分田

不宜以“国学”命名一级学科。用“国学”一词命名学术科目的问题很多:第一个问题是涵义复杂,名实混淆。“国学”词义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争议性,这就注定无论采用哪一种词义都无法用于命名一级学科。倘若设立,必然导致“国学”地位之争。。第三个重要问题是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典型的“弘扬国学”者大多属于推崇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范畴,这种倾向如果得到重大行政措施的支持,对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会有影响。第四个问题是导致帝制国学现代变种扩大影响。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抑制了各种错误思潮,这里的分寸很难拿捏。


5

研究国学是以传统为主

还是强调现代意义?

王杰

研究国学,过去叫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现在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双创”原则。国学是鲜活的学问,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出现的国学热,绝不是复古怀旧、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国学的思想、智慧、精髓对今天的中国社会能起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既要“返本”,还要“开新”。

干春松

国学研究的方法,还是要传统与现代结合,但首先是传统的方法。目前,作为传统国学核心内容的音韵、训诂、目录、校雠等方法掌握的人很少,许多国学研究者甚至不能摆脱通过白话翻译来阅读传统的经典,这是长期忽视和否定传统文化的后果,所以目前的国学教育和研究,还是以恢复传统的方法作为当务之急。

张分田

何一种学术都必然关注现代意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关注起现代意义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地评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现代意义。下的“国学研究成果”普遍存在夸大现代意义的倾向。有鉴于此,我主张历史问题研究者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考察和分析研究对象上,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及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提供可靠程度较大的优质学术资源,不必轻易地论说现代意义,更不要勉强地论说现代意义。


6


为促进“国学”发展,

有无必要汲取西学之长?

王杰

从国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学本来就在西学传入中国的情况下命名的。国学是开放、包容之学,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史上,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博采外来文化之长,比较典型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形成了中国化的禅宗,宋明理学也是在因应的挑战并吸收的合理部分而出现的。国学是发展之学,国学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应对西学的挑战,吸收西学的精华。

干春松

如果我们不是把国学仅仅理解为古代的博物馆里的陈列物,而是还在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影响的思想体系,那么其吸收西方还有别的文明的因素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古代儒家、道家的思想就是因为的传入而获得了新的生长动力。在互相的冲突和融合中,儒家思想发展出宋明新儒家,而其他的宗教以及许多民间宗教都是吸收了儒释道思想而深受信徒的推崇。

张分田

中华民族有一种优秀的学术传统,即方以智、王夫之等古代著名思想家所主张的“集千古之智”。近年来,一些“弘扬国学”的人主张用“中国固有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甚至认为只有这种学问堪称“国学”。其实,学问无国度之别,惟取其高明;方法无新旧之分,惟取其适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因此,各种具有普适性的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应当把视野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即人类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所积累的一切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7

如何看待“国学”

与治国理政的关系?

王杰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有些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干春松

中国传统思想特别关注人事,包括道德价值和秩序制度体系,并认为个人修养和一个人的社会治理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向度,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肯定的。此外,中国传统的制度流变有其内在的原因,这些本身就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国学也必然也研究中国的制度史、经济史甚至包括廉政、监察等经验,这些也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借鉴。

张分田

“国学”对现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是有用的,但不能将前人的成功经验杂凑在一起治国理政。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早就指出:治国理政必须因应时势、与时俱进,不应抱残守缺、迷信古方,任何前人的经验都不能简单地模仿。我认为,,。治理现代国家需要现代理念,现代治国理念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8


如何看待“国学”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王杰

从逻辑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当代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客观地讲,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注的多是前者,而忽视后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想继续向前推进,就必须重视从国学中汲取资源。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要借力相互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一个很好契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干春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具体结合,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否则要么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来硬套中国的现实,要么以某种设定的框架来拒斥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宣传者,都必须首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要加强对中国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

张分田

改造传统、创新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因而以扬弃的方式与“传统彻底决裂”和积极创造新传统,才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必由之路。主张“马克思主义儒学化”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愚昧无知。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帝制国学没有现代观念,儒家学说阻滞现代观念的形成,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才引进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文化,有效地解决了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文化困境。



9


“国学”如何与现代社会共存?


王杰

国学是实践之学,也是与时俱进之学,国学要想与现代社会共存并向前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时代课题,给出相应答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国学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治国理政、服务人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干春松

国学与现代社会共存的方式很多。仅举一例,国学提供一种生活的趣味。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这并不会因为科技发展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而完全改变。所以国学一直在与现代社会共存。

张分田

这个问题要分层次来说。首先,论说标示帝制国学的“国学”。被现代化进程颠覆的这种国学成为历史陈迹已经一百多年了,曾经有人企图使之死灰复燃,均以失败告终。其次,论说标示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国学”。大体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等人类的优秀传统,又如有助于任何一种社会构建公序良俗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这一类属于优秀文化,应当大力弘扬。第二类是对现代社会有益无害的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这一类大多没有善恶之别,只要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就会持续传承。第三类是属于旧的习惯势力的。这一类传统文化是有害无益的,又是很难克服的。第三,论说标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属于历史问题研究范畴,而历史问题研究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应当打“国学”这个旗号。当然,如果一些学者坚持用“国学”这个名号,通常属于学术自由范畴。只要他们不把“国学”作为学科强加给中国学术界,不用教育行政手段把“国学”强加给中小学教育,也不采取实际行动搞“立儒学为国学”及“儒化中国”之类,没有必要主动干预。第四,论说标示中国学术的“国学”。毋庸置疑,中国学术会与中国相伴始终。最后,对于各种打着“国学”的旗号欺世盗名的做法,也应坚决予以抵制、揭露和批判。


10


“国学”可以拯救一些人批判的

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滑坡吗?


王杰

国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修身做人、正己立德,是修身之学、道德之学。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衣食足不知荣辱、仓廪实不知礼节的现象随处可见。国学中的官德思想确能对党员领导干部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合理吸收并利用国学中的见利思义、道德价值优先的思想,对拯救今天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滑坡是大有帮助的。

干春松

道德秩序与法律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身处于一个法制不健全的时代,那么我们也无法期待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环境。

张分田

<span font-size:18px;"="">在帝制时代,包括皇帝、皇子、文武百官在内,全国的读书人几乎都属于终身诵读儒家经典的儒生范畴;历代王朝动用各种教化手段,传播儒家经典的道德信条,向广大臣民传播和灌输纲常伦理,社会大众也大多遵奉儒家的道德规范;历代法典为维护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而设定了严苛的律条,不忠不孝属于重罪;从先秦的《弟子职》到后世的《弟子规》,历代学训、学规、学箴一再重复雷同的道德说教;各种家训、家规、家范也千篇一律地传播并维护儒家的道德说教。实际效果如何?只要看一看历代儒宗激烈抨击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言论,便可以做出评估,延伸至今,更可想而知。

来源:


注:本文转载自26国学网,特此致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