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和新政的破产,归根结底还是满汉之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因为辛亥革命建立共和制后,看似没有因此走向富国强兵之路,又确实陷入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因此近年来颇有些自命“青年历史学家”的论者,主张对其反思甚至否定,而对清朝光绪帝“戊戌变法”之失败痛心疾首;甚至对慈禧太后任用袁世凯等人主持的清末“立宪”新政,也大肆吹嘘。

一些满清皇朝的怀恋者更趁机鼓吹,如果百日维新成功,亦或是革命党不暗杀捣乱,仿佛“我大清”就可以成功君主立宪,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真的“再活五百年”了。如此谬论,尘嚣直上,流毒甚广。殊不知真实历史上,真正狠狠抽了当时君主立宪派的脸,让他们彻底对清朝统治绝望的,恰恰就是满清皇族和八旗亲贵自己。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开眼看世界”的汉人官僚倡导下,清末新政确实在很多方面衔接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如废止了许多传袭千年的封建制度,编练新军,倡导工商,兴办学堂,改革官制,革新律法,这些都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然而一旦涉及到其核心关键,是否以立宪体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代替君主专制时,满洲亲贵们便立刻露出其狰狞面孔:载沣甚至在朝会讨论时掏出手枪,欲直接击毙当时力倡内阁制的袁世凯。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

1906年,袁世凯被迫交出北洋四镇兵权,辞去各项兼差,仅保留两镇;1907年,又被削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职务,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和外务尚书。

1908年,载沣成为摄政王后,便立刻伙同几个满洲亲贵,欲致袁世凯于死地,进而收取整个北洋军权。张之洞等汉人大臣因唇亡齿寒,竭力阻止,方才让袁世凯留得一命,回项城老家钓鱼。

袁世凯这位真正的“清末新政之父”的遭遇,更揭示了满清当局“宁赠友邦、。因此新政诸项措辞的积极进步,绝不能用来给一小撮满清亲贵去涂脂抹粉,作为功绩。

太平天国战争和洋务运动之后,慈禧为代表的满清当局为维系其统治,无论中枢地方,都让渡了相当多的权力给汉人官僚精英,这种状况作为默认惯例,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也正是在汉人精英的认可和支持下,、甲午战争、庚子国变等一次次重创后,仍能苟延残喘,勉强延续到了20世纪初。

慈禧能以一介女流之身维持满清中枢长达半个世纪,在平衡各方势力利益诉求方面恰恰颇有独得之处,而载沣等亲贵少壮派则不然。他们只看到些德国日本等国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皮毛,就妄图以新政之名,行集权之实,将几十年前分割给汉人的权利收回。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载沣自封陆海军大元帅,统掌举国军权,,,令满人载泽、毓朗、善耆等掌管新军军权;派自己弟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下令编练禁卫军为自己亲军,另一弟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统领禁军;设立专收满人的贵胄学堂,培养八旗自己的军事人材,又大肆调换地方督抚,以满人和汉军旗人取代汉人。

满清监国、摄政王载沣

种种举措,足可见所谓“立宪”,于这些满洲贵族精英而言,既是一场妄图抑制民族革命的阴谋;亦是针对地方汉人实力派的夺权行动。“皇族内阁”的诞生就更加证明了这点。

1910年9月,各省立宪派代表在在资政院会议上,群情一致要求颁布宪法、组织内阁、召开国会,也就是实现立宪的基本三项要求。

1911年5月,满清政府宣布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然而其内阁名单中,庆亲王奕劻为首相,满臣那桐、汉臣徐世昌为副相;十部尚书中,皇族宗室就有善耆、载泽、载洵、绍昌、溥伦、寿耆六人,加上满臣荫昌,而汉臣只有梁敦彦、唐景崇、盛宣怀三人。

皇族内阁合影

满清搞了十年新政,到最后搞出个皇族亲贵占2/3的“皇族内阁”来,这铁一般的事实,足见慈禧死后,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清亲贵根本无意实行真正的立宪君主制,仅仅是针对广大汉人民众的骗局罢了。

吹嘘“满清立宪”论者给“皇族内阁”辩护时,往往爱举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组成的例子,同样有大量旧贵族为阁员,来辩解宪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却狡猾地偷换了时间概念。

,而是在清廷和汉臣已经合作分权数十年之后,去大开历史倒车,一下子让中枢的满汉要员比例倒退回了百年前的乾隆朝。新政十年最后竟是这种结局,是以从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到各地咨议局的立宪派,还有任何人会相信这些满洲亲贵的改革诚意么?

载沣到德国去赔礼时开了眼界,于是摄政后竟异想天开,东施效颦,妄图“皇族掌兵、亲贵执政”,却忘记了自己根本不具备这等实力,犹如小孩在大人面前挥舞菜刀一般可笑,直接导致了立宪的破产和人心丧尽。他想从兵权在握财权在手的汉人地方实力派处虎口拔牙,难道指望那些只剩下提笼逗鸟斗蛐蛐本事的八旗大爷,各个祖宗附体,重建一只八旗铁骑不成?

于是乎举国哗然,汉人精英对清廷幻想彻底破灭,纷纷变成清政府的,甚至或明或暗与革命党合流。数千新军武昌首义,各地立宪派纷纷倒戈,半年便席卷南方十余省。北洋军与革命党南北呼应,轻轻一推便让满清帝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永远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皆要做一番注定徒劳无功的垂死挣扎,妄图螳臂当车来阻挡历史车轮,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的实质了。

华夏王朝和异族征服王朝的根本差别,不止在于皇帝是什么血统什么民族,更重要是执政当局用什么心态来治理,来对待自己的主体民族。

唐太宗说:【君王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康熙说:【一入汉习,即大背祖父明训,朕誓不为此!】【设使皇太子入于汉习,皇太子不能尽为子之孝,朕亦不能尽为父之慈矣。】

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溥仪说:【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这就是本质差别。

所以当王朝面临危机时,异族征服王朝如满清,一定会尽可能竭力压制和愚化主体民族,这是其以小族凌大国的本能反应,而绝不会真正去开启民智、激发民气,自我革新,生怕这些变革是“中国不保大清”。

刚毅「他他拉氏」:(反对戊戌变法)【我家之产业,宁可赠之于朋友,而不必畀诸家奴。】即【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原始出处。

文悌「瓜尔佳氏」:(诋毁维新派)【名为保国,实为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即【保中国不保大清】的原始出处。

当近代化时代来临时,要赶上国际浪潮,只有将王朝战争为全民参与的总体战,骑士冲锋变成排枪枪毙,用满山遍野的血肉去填战壕,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国际争端中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所以一个成功近代化的领导阶层就必须是主体民族,就必须具有主体民族意识,如此才能实现近代化和工业化,才能实现普遍征兵制,释放出民族主义大杀器,和举国总动员这一撒手锏。

以1871年普法战争为例,3600万人口的法国坐拥60万大军,尚且被3100万人口的以普鲁士为首北德联邦在不到一个月动员超过100万大军击败;法军28万人伤亡,47万人被俘,而北德联军仅伤亡10万人;

而彼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号称4亿人口,十余倍于普鲁士,其动员力又是多少?不算那几十万彻底废掉不堪用、只存在于账面的的八旗与绿营兵的话,勉强可用的湘淮军尚不足二十万人。更不说满清那千疮百孔的财政,又能支持多少近代化军队持续作战?

他们敢和德英法美诸列强那样去那样开启民智,激发民气,令本国国民信奉民族主义,充溢爱国热情么?绝无任何可能。

只因民族主义此物一出,,就将大白于世人;而主体民族的民气一旦激发,八旗亲贵集团的统治注定土崩瓦解。

是以,异族征服王朝绝没有任何能自我近代化改革的可能,在工业化时代注定失败;哪怕慈禧光绪载沣等所有满清执政者都换上穿越现代人脑子,一样白搭,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无解难题。

平心而论,如清末的铁良、良弼、端方、善耆等满洲精英,已算得当时一流人才,也确实颇有些不同过往八旗腐朽权贵的开明见识;

但他们同样绝不可能抛却自己的立身之本,,所以注定会站在主体民族即广大汉人利益的对立面,也即等同于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对立面。

他们也积极主张变革,希望能令满清王朝赶上现代化的浪潮,可是他们的革新变法之策,便是力图以他们这些八旗精英为核心来进行,并引进西方近代体制,建立八旗新军,作为满洲亲贵统治中国的新工具,才和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水火不容。因此,清末最后的政争,与其说是进步和保守之争,。

正因为中华大地从古到今,汉人人口是远强于其他各族之和的主体民族,所以也只有在汉人治下,才有足够的自信与包容力,去实现真正的; 而异族一旦当权,依托本民族、甚或联合其他异族;共同压制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人,只会是其小族凌大国的统治本能,绝不以任何明君贤相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我轩辕血裔炎黄贵胄,君临东亚大陆已二千余年。甲申之变后满洲定鼎中原,为其一族私利,竭尽所能杀戮之、凌迫之、摧残之,令数万万生灵沉沉鼾睡数百年,始有“睡狮”之喻。欧美列强进迫,东瀛跳梁宰割,华夏民族面临不但亡国甚至灭种之危机,炎黄子孙被视为等同原始丛林刀耕火种的未开化人!这一切恰恰都是拜满清所赐。

因此满清皇族、八旗亲贵们借“立宪”之名集权,并抵制革命的图谋,或可欺得世人一时,却绝不能欺得一世。

「兴义军,复国土,尽洗腥膻;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的辛亥革命,实为历史之必然。唯其如此卷起风潮,方可一步步去努力唤醒四万万民众,历数十年之功,终令睡狮崛起于东方!

辛亥革命确实有很大的不彻底性,外国侵略、封建压迫和官僚买办这“三座大山”也尚存,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要一步一步迈,不可能一蹴而就。能终结两千年封建帝制、,已经是反帝反封建的巨大胜利了。不妨引用真正带领广大人民,推翻封建地权,重建统一,富国强兵实现工业化的伟人之语录,看看他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了,于是再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辛亥革命,这就是到辛亥为止的近代中国史。

这位伟人在辛亥革命期间,也曾投笔从戎,积极投身反清新军之中。他对辛亥革命的论述,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

辛亥革命当然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伟人著述中也多有提及。但其作为反帝反封建运动重要一环的进步和伟大意义,绝不容许否认。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您关注狐狸的微信公众号:狐言论史(huyanls1012)

狐言论史,告诉你教科书和影视小说外的历史。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深入解析历史上大事谜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