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 ,三岛由纪夫之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春雪
三岛由纪夫之美



希望让一切停留在朦胧的美的岸边。
Beginning Reading
今天十二点就到了卖家理想谷。因为昨天无意间发现了一排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夏目漱石的书而感到兴奋。虽多次去麦家读书,但一直以为有日本书籍的只在那一个小拐角。昨天的发现,加之对三岛由纪夫的好奇,我便很早过去了。

到了麦家,忽然发现一片空荡,和往常人满为患不一样,虽比往常来的早了一个多小时,但人这么少还是第一次。随即找到内里的屋子,这里的屋子可随意席地而坐,而且可以靠着大书架,这满足了我理想中的一个书房氛围。

因为有朋友提到三岛由纪夫的《春雪》不错,于是只拿了这本书,泡了杯咖啡,便席地而坐。
因为对三岛由纪夫的了解仅存于上《日本文学史》上他的代表作,《金阁寺》,《假面的告白》《鹿鸣馆》,这些都是考试常考内容,不过也不记得什么故事情节了。一些他对浪漫与美的追求倒是在记忆中变得不明朗。所以出于辞世之作《丰饶之海》里的其中一部《春雪》倒是带着一张白纸脑袋过来读的,简单的情节也没有,这才有了后来的惊喜。

初读由一张照片做起引子,松枝清显作为一个侯爵家庭之子,自然地介绍起他的身世。对于侯爵宅邸的一些描写让人想起了《源氏物语》或《红楼梦》,读到后来愈来愈有这样的感觉。繁杂却又精细,场面铺成开来浩大繁华,细较之有包裹着珍珠多的细腻之美。整个的框架拉升开来,要写的精彩实则不易。当然三岛由纪夫做到了,令我生叹。

对于贵族家庭生活可以描绘地如此生动其实是与他的祖母有很大关系的。我一直觉得本文里的祖母威严又神经质应该就是三岛由纪夫本人祖母的原型。在皇宫里度过少女时代,流着贵族血统的祖母,对于三岛由纪夫有着过多的严苛要求。从小到大被祖母教养下的他,整个人变得纤细敏感。身边接触的女性太多,导致性格中更多了女性的多愁善感。甚至患有“自我中毒症”。这样的人格特质酿造了他的极端性格,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一开始清显的性格显露无疑,十八岁的他,有着孱弱的秀美姿态,对着周遭的事物有着莫大的隔阂疏离感。不管是身边的学徒饭沼,还是好友本多,他都是隔着一条河流在与他们对话。饭沼是一开始对清显寄予了厚望后来失望了,内心藏有愤怒。而本多是聪明的人,在清显不愿跨域的对岸,他始终保持不沾脚底的鞋子。也许这也是他们友谊维持了那么久的原因。

清显去皇宫里牵裙裾,这是家族的一种荣耀。而他在给妃子牵裙裾时,一不小心绊了一跤,仓促间妃子却只是微微侧身,没有怪罪他。这时的描绘相当让人印象深刻: 
妃殿下的回头并没有让别人觉察出来,她依然身姿端正,只是将半边脸微略侧转过来,露出些许微笑。那端正的白皙脸颊上轻拂几丝鬓发,细长的眼角闪烁着一点黑眸火一般的微笑,挺俏的鼻梁显得清秀俊美……。妃殿下那一瞬间--恐怕连侧面都说不上的容貌犹如一件冰清玉洁的结晶的断面,斜透在清显眼里的一刹那间,他仿佛感觉到一道摇动的彩虹。
这可谓开启了清显对于美的最初始的启蒙。

当聪子出场时,清显竟然是没有认出来的。大他两岁的一起度过年少时光的可称之为姐姐的聪子美丽而勇敢。寄宿在伯爵家多年的清显,对于伯爵家的这位千金倒是带着鄙夷不屑的。

聪子早就表达过自己的爱意,而深知这份爱意的清显总是在自我的世界里扭曲,倔强,坚决否认这份爱,也不愿承认自我的真实情感。
也许十八岁过分年少,对于感情的世界还是像只小刺猬。所以后来清显自认为聪子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耍弄小伎俩便写了一封言辞辛辣的信。但他后来又后悔了,希望聪子不要看。看聪子还是看到了,因为清显后来的态度转变,使得她欢欣鼓舞,还很勇敢地邀请清显去看雪。

马车赏雪可谓是书中很精彩的一个描写。脑海里似乎还残留着这样的画面:两个人坐在马车里,端坐着,膝盖是并拢靠在一起的,柔软护膝小毛毯盖在两人的膝盖上。开始两人的疏离,到后来两人的手慢慢地靠近,相握,最后的拥吻,都静谧美好,仿佛洁白无声的雪落,带着无畏的赤诚轻盈而落。这算是两人正式确定了彼此的爱情吧。以吻封缄。

可是这个时候,清显的内心对于聪子的爱并不是很明晰,相对来说聪子的爱像她这个人一样如火热烈。比如这事之后聪子给清显写了一封信,提及马车中的情景像个热恋中的小女生,最后的一句读来尤为动人:融化在你的俊美之中,如同融化在雪里冻死一样的幸福。

清显收到这般热情的信,开始还想写的冷漠些,改了多次才最后才附和写了一封像是初恋爱时的男孩子心情。“他的我行我素的极端任性和一丝不苟的梦想癖对不存在心中思念相见难的现状感到烦躁焦急”,所以说初始他还陷于自我的泥沼中,纠结迷惘,与聪子的爱似乎向来不是处于同一频率上。

这也导致后来知道聪子看了他写的信,觉得内心受到屈辱,决定断绝与聪子的感情的情节。整体来说,他的确就像聪子说的“还是一个孩子”,固执,自尊心脆弱,把很多东西都理解为内在的侵犯。我想清显这样的自我高墙建造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护自我吧,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自我国土的护卫。

聪子多次打电话写信,清显都拒绝了,这也是后面故事悲剧的起源。聪子一次次挽救都没有结果,后来死心接受嫁给亲王。而清显在聪子婚约确认下来时忽然顿悟,自己是在深爱着聪子。不得不说,这情感的突变让人生疑。清显是在看着儿时他们一起抄写《百人一首》时顿悟的,
“……高音喇叭似的响声在清显的心头轰鸣。
我爱着聪子!
清显生来第一次产生这种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千真万确的感情。”

后面有句话值得回味:优雅就是触犯禁忌,而且是触犯至高无上的禁忌。清显也一直在追寻着美,妃子那一侧身的回眸一笑奠定了他的美的启蒙,而聪子似乎把他内在的关于优雅的美牵扯出来。这种禁忌的高雅也许就是一种美,看起来悲哀却充满着一种刺激。就和我看待王尔德和自己同性恋情人的感觉一样,同样是在追求至高无上的美,同样的想把禁忌的爱当作追求美的一种工具。这样的爱,也许也是一种极致的变态。但不妨碍它本质上的美。

清显以聪子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为威胁,要求与聪子见面。事实上信他没看已撕毁,但这份禁忌的优雅捆绑了他,而聪子愿意委身一夜,其实也是出于爱吧,带着深深羁绊的爱。明知不可,但依旧与之饮鸩止渴。

 这时候的清显的爱可以说才是真正的爱,就像书里说的,也许他们的爱情开始于“终了”,因为终究是无妄无果的。多次的幽会,让他们之间的爱变得更加浓烈凄婉。每一次都要当作是最后的诀别。

 直到后来婚期将至,而聪子怀孕。这个孩子成为推致悲剧的引火线。两个家族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因为清显寄宿在伯爵家里,侯爵希望他学习公卿的优雅,结果使得他和伯爵同样有着无为的冷漠感。当然伯爵的冷漠无为让我心惊,面对女儿怀孕结果把事情推诿给了侯爵一家来做危机处理。
侯爵知道自己的儿子让亲王的未婚妻有了孩子,大怒。当即希望聪子流掉孩子。最后聪子和清显的诀别很悲哀,两家人都在场,唯一可以说的话就是珍重和再见。

对于十八岁的清显,孩子是一个多么陌生的词汇。过分年轻,肩上的责任也许还是云一般的轻飘。他可能唯一知道的一点就是,这个孩子是连接他们情感的唯一纽带。如果失去了它,他们也就会各自散开,再也无法重回昨日。

我本以为后来聪子会,但三岛由纪夫是给了她出家的结果,也算是一种仁慈。在聪子决定削发为尼时,她说决不会再见清显一面。也许这个时候,她是真的决定切断所有尘缘。也许是孩子离开给了她这样的刺激,使得她再也不愿意憧憬未来无法捉摸的幸福吧。

清显在聪子离开后变得萎靡不振,“他从未曾感到自己像现在这样远离了优雅,甚至远离了美。”因为他的禁忌的优雅依旧完全崩塌了,没有了居所的优雅,怎么还会有美的存在呢?
“表面的荣华,空虚的高贵”,这个时刻他才真正有了反躬自省,认知自我的觉悟。
所以,他去寻找聪子,为了爱,也为了找回内心的美。但他即使拼着一条孱弱的病躯,希望见到她一面的心愿也没能完成。他一次次求仿,独自行走于漫天飞雪中,希望自己的诚意可以打动主持和聪子,但还是没有。

“刚才,我做梦了。又会……见面的。一定还会见面的,在瀑布下面。”
  直到他死前,依旧在做着再次见到聪子的美梦,在瀑布下。
 
 
读了整整五个小时,直到麦家闭馆,书还留有十几页。最后我是匆匆读到结尾的,回来补充了下结尾部分。

还是和当时走出麦家时的心情一样,一只优雅的刺猬,想要通过一份禁忌的优雅之恋,成全自我的一种极致之美的追求,最后只可换得一个悲剧。
而这个悲剧正式为了体现这极致之美。其实也是日本的“物哀”审美精神,三岛由纪夫显然深受其影响,与此同时他也受到了王尔德等人的美学影响。

书中除了对爱情之美的描绘凄婉惊艳,对于友情描绘地也是很深刻。其实毋宁说友情吧,有人说本多作为清显的最好朋友,对于清显从一开始的内心疏离,到后来得到清显的认可,后面的同情帮助等,其实是有着一种深爱的。也类似于一开始清显不愿承认自己对聪子的情感一般。之所以觉得有一种同性之恋是因为,书中描绘了几次本多看到清显的肉体的情节。三颗痣,在本多的眼里似乎多了一种美。可能这也是一种被隐藏着的情感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委婉暧昧的。

其次对于一些哲学,生死观,轮回观,历史意志等都有一些深入思考,读来还是有些晦涩的。三岛由纪夫穿插进来,也是自我思想的一种宣示。

读了整个三岛由纪夫的生平事迹,对于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三岛由纪夫最终的,,其实也是自我一种极致美的追求。一种殉道的武士道精神,何尝不是在向世上宣读自我的完美主义呢?不过这是表达的一种完美的忠诚精神。
悲哀极致的完美,让整个日本民族都呈现着如樱花绚烂后飘零的美艳。千年之后,日本人的血液里依旧流淌着:疏离,忠诚,极致。

今天有幸读到这本书,满心欢喜,后期再读其作品,以更加深入了解三岛由纪夫的精神内核。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