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百鸟朝凤



一个不算影评的随感


缘起

春日鸟鸣,不禁想起了唢呐学鸟叫的片段。又想起前些年的《百鸟朝凤》没有看过,便赶忙看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仍旧是眼中噙泪的。

关于民乐

记得之前《闪光少女》播出时,民乐又被重提。我作为从七岁开始学二胡的非正统民乐学习者,也颇有感触。当时学二胡,并非自己本心。不过是亲人的期待,像是闪光少女的女主学习扬琴是母亲的期待,像是百鸟朝凤中天鸣学习唢呐是父亲的期盼,我的二胡也是家里人年轻时未完成的遗憾。但正如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孩子们,我也是在这些年里跟二胡混熟,变成了一个——虽不能说喜爱,但定是在所有乐器中,对二胡最熟悉不过的人了。我最喜爱的事,便是把喜欢的歌和曲子用二胡翻奏;我最喜欢的时候,是爸妈在旁边静静地听我拉二胡的时候。有时也会用二胡随意写下几个旋律,自己内心还有一丝窃喜。不知不觉地,二胡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伴随着我长大。

因而,二胡,民乐,便于我的心相连了。

但现在的民乐,在大部分人眼中,却只是路边的乞讨、饭后的谈资,而并非让人想要真的去学习的东西了。民乐的传承,并非西洋乐器一般,大规模的学习传播。经典的,像是唢呐、笙、箫、埙等等,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单独教学,而练习时,也更像是在自己的天地中陶冶。我并非不爱西洋乐,自幼的梦想就是买一架钢琴放在落地窗前。但我却对民乐有着无法言说的执念。

我不会喊口号说,民乐需要传承。我也不会慷慨激昂的批判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不正经的看待民乐。我只是希望,在很久很久以后,我鬓发斑白,也可以看到身边的年轻人中有人喜爱民乐,有人去练,有人会用民乐去翻奏曲子,有人会把自己的乐器当成一个习惯。


关于批判

看到《百鸟朝凤》的影评中,有人提到唢呐根本不是中华传统乐器,是明朝时波斯传入的,并非中国本土。又指出电影中师父对徒弟的训斥体罚、父权社会下游家父亲逼迫天鸣学唢呐是旧社会的一种恶俗的体现。记得正在上的一门性别视界与民俗研究课上,老师提到的民俗与传承的问题。难道并非起源于中国的东西,就不算是传统和精粹么?

或许我想说的是,现代人有时太过尖锐,总是站在对立面去挑拣一切事物的瑕疵,永远把批驳放在最先,。但事实上,每种社会下的制度都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起码在当时,它的存在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甚至繁荣。有时我们就像是那群刚刚登陆美洲的欧洲人,迫不及待的用“文明”的眼光去审视异于我们文化的他者。但事实上,各种文化之间,何来高低之分呢?我们又有何自信去用自己的“文明”同化所谓的“落后”呢?当然,我并非支持顽固守旧,批判创新中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应站在所谓文明的上帝视角,用高人一等的姿态去批判传统。甚至可以说,并非只是传统,而是所有异于自身三观的事物。包括世界上其他种族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与特点。

人总是在心理上不自觉的用自我的眼光去打量其他事物,并且当其他事物超出自我三观时,便自然而然地站在更高的道德视角以“据理者”的身份尖锐地批评他者。像是对同性恋、异教徒、肤色人种等等的批判。而这些批判发展并扭曲,向对立面更进一步,。又想起了中国自古的中庸的思想,或许他人眼中的“和事老”一般的温和,才是这个社会运转下去的最好方式也未可知。


关于电影本身

音乐

电影中的配乐都是十分贴合主题,且十分新颖而好听的。包括天鸣和师父练习唢呐的过程;天鸣和蓝玉表演的过程等等。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唢呐的按指未能和音乐衔接良好,看起来还是有些突兀。不过只针对配乐而言,《百鸟朝凤》还是值得一看的。

构图

电影中我最爱的一个场景便是师父教天鸣百鸟朝凤时的构图。

这也是最后的泪点。


演技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焦师父的演员和蓝玉、天鸣的扮演者的演技。两个小演员的演技真实亲切,焦师父醉后的一段唢呐和年龄渐老的过程变化演技十足,让人心酸。

主题

电影最终,主角和游家班来到了城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记录下了唢呐曲,焦老爷子的背影也在落幕前向着河边越走越远。

或许导演是想暗示时代的发展与传统终将以创新的方式继承下来,或许他又是在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之后,内心深处还隐藏着对那些说不出的过去的东西的缅怀与留恋,也未可知吧。





传承?批判?创新?守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