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权威的教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没有权威的教学
作者:李广生

十多年前,我曾提出一个观点——教育即交流。那时,我还是一名年轻教师,对自己所从是的工作,还没有太多的思考,更谈不上研究,只是在实践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

记得有这么一次,因为一个学生课上行为出格,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想跟她单独谈一谈,因为我觉得,虽然她的行为被制止了,但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我对她说:“针对你今天课上的表现,我们交流一下。”学生像是很不服气的样子,说:“你已经批评过了,我也承认错误了,还有什么好交流的?”看她这副样子,心里很生气,强压着怒火对她 说:“你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没想到的是,她居然对我说:“你课上的态度也让我很不舒服。”那一刻,火突然冒了上来,我们四目对视,一触即发。正巧一个同事走进来,我不想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太没风度,就缓和下来,对她说:“既然这样,我们就把自己心里的不舒服分别写下来,然后交流一下,好吗?”她想了想,说:“好吧。”我们两个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两边,分别写了起来……忘了我们写的具体内容,但后面的交流,效果非常好。我常常想起这件事,可以这样说,没有我们融洽的交流,我对她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教育就已经发生了。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 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 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我们通过与 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 想。

第一次读到佐藤学的观点,我倍感亲切,他所说的“学习即对话”和我说的“教育即交流”,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区别在于我只是肤浅的认识,而他是系统的理论。

今天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研究小数的加法。整个这节课,都是在对话中进行,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进行的很不“顺畅”,没有出现我们所常见的,或是我们所期望的,名师的行云流水的课堂。

一个孩子看着黑板上自己列出的算式,歪着小脑袋说:“咦,咋这么别扭呢?”对话就此展开。对话不仅不顺畅,而且有点艰难。存在疑惑的孩子总也解不开疑惑,似乎不存在疑惑的孩子(虽然他们列出正确的算式),但总也解释不清疑惑。他们艰难的围绕“数位对齐”这个问题,你说说你的想法,我说我的想法。这期间,既没有辩论,也没有对峙,既没有人武断的说“你错了”,也没有人着急的说“我会了”,好像每个参与对话的人,都是犹犹豫豫的,都是试探性。搞得在一旁观摩的教师都有些焦急。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并不“顺畅”的对话中,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的展现。他们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观点,小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别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想法启发别人的思维。对话在友好的、和谐的、谦逊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就这样真实的发生了。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对话的不顺畅,这节课将如何?假如出现了不顺畅,教师或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立即出现,消灭了不顺畅,这节课将如何?我想象着这样的场景:教学出现“卡壳”,教师立即出山,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或是由优秀的学生出马指出,然后他们把正确的答案展示给出现错误的孩子,并问他: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了吗?你懂了吗?在这种情况下,那个可怜的孩子只能回答“知道了”“懂了”。而他们是否真的知道、真的明白,只有鬼知道。而那些帮助这个孩子改正错误的孩子,他们有什么收获呢?他们只不过把自己的知道的东西说出来,并用自己知道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判断,谁能保证他们不是一知半解呢?但是他们因指导了别人而洋洋得意踌躇满志,于是便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还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可以这样说,没有对话的不顺畅,真的存在疑惑的孩子还会存在疑惑,看似没有疑惑的孩子也会存在疑惑,通俗的说就是:真糊涂的依然真糊涂、假明白的依然假明白——学习就没有真实的发生。“生命课堂”追求真实的教育,致力于学习真实的发生、深刻的发生,基于此,“生命课堂”提 出:不要顺畅的对话。磕磕绊绊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如何实现不要顺畅的对话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上没有权威。课堂上一旦出现了权威,所有的不顺畅便会一扫而空。孩子门一旦出现认知上的冲突,便会习惯性的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权威——也许是教师,也许是所谓的“好学生”。于是,这些权威就会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化解冲突。冲突虽然化解了,教学虽然顺畅了,但学习也被消解掉了。对话就成了权威的独白,课堂就成了权威的舞台。

如果没有权威,不管是老师还是所谓的“好学生”,都不把自己当成权威,都谦逊的、尊重的对待别人,于是大家就都不会挣着抢着表现,于是大家就会仔细的倾听、认真的思考,借鉴别人而完善自己,真正的学习就这样“静悄悄”的发生了。

如果没有权威,很多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就不能出现让我们欣喜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在缓慢、拖沓、纠结、磕绊中进行。教师不好教了,因为很多教师都难以忍受课堂的沉闷,但是,我们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呢?——他们好(hǎo)学了,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门“慢”的功夫,孩子们需要思考、理解、转化、尝试,这些都要时间做保证。让教师好教,还是让学生好学,这是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写的很粗糙。昨天晚上,不知道为啥,写着写着,眼睛就睁不开了,早晨起来,写了后面的部分,但总感觉言尤未尽。一会要去港馨小学听课,就先写这么多。希望能给朋友们一点启示:没有权威的教学,不要顺畅的对话,让学习真正的发生。写到这里,忽然想到:连吴老师这么著名的教师,在课堂上都不把自己当成权威,我们又何必充当权威?

没有权威的教学,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欢迎转发,让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