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公司、隐居寺庙、9年成“网红”,星云法师一辈子没见到的佛,他见到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他卖掉公司隐居寺庙,却因为一组《寻佛》照片捧回摄影界奥斯卡奖,成为“网红”。

星云法师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佛,却被他定格在了光影之中。

他,就是张望。


1962年张望出生于浙江的张望,是典型的江南人。永远嘴角上扬,声音柔软,其貌不扬的他,若不是看到他对摄影的痴迷,很多人会觉得他是教书的好料子。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却凭一张照片获得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的冠军。这个世界艺术类摄影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赛事,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


▲ 获奖作品《寻佛》


“平和、空灵、意味深长。它太美了!让人充满遐想。国际摄影界泰斗罗伯特·普雷基如是评价张望的作品。



隐居9年与僧人同吃住,只因为心中对佛学和摄影的热爱。

出生于浙江天台山,张望从小就与佛结下不解之缘。不爱玩具爱梵音,小小的张望被巍峨的殿宇,神秘的僧侣和朗朗诵经声所深深吸引。

后来长大后开始经商,商海浮浮沉沉,佛门的清静幽雅令他心驰神往。后来,他干脆直接卖掉了白手起家的公司,拿起相机开启了全新的生命旅程。



1999年,张望受邀为天台山佛学院拍摄照片,从此他的人生轨迹拐了个弯。



凌晨4时,木梆声响立即起床;4:30到大殿做早课;6点“过早堂”;8点上课。他跟在僧侣后面,相机咔擦咔擦响个不停。严寒酷暑,朝晴夕雨,从不耽搁。



庄严肃穆的佛像,虔诚朝拜的僧人、清幽古朴的寺庙、礼拜的善男信女在他的镜头下被描述得更加深刻。



屋角的铃,树间的光,空气中的微尘,灵魂中的梵音……一切都是那么神圣不可亵渎。在寺庙三年,张望和法师们一同打坐参禅,听高僧论道,暂离尘世喧嚣,将心灵放空,尽情地体会那份旷达与纯净。



也许正因为如此,张望的镜头下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禅意,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



白驹过隙,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张望的任务结束了,他在天台山拍摄的一系列的照片在摄影圈火了一把。

也因为此,有许多商人找上门想合作,但张望全部拒绝。

三年的佛学生涯,那股空灵恬淡,悠远清静的禅韵梵境令他深深迷恋,他不想当一个旁观者,他想融入其中。



2006年,时隔4年后,张望再次进入寺庙进行摄影,这一次,对象是灵隐寺。

灵隐寺烟火鼎盛,最多人的时候居住了150位僧侣,其中大多从名校毕业,后看破红尘,剃发出家,在青山隐隐,烟火缭绕的寺庙里度过一生。



在灵隐寺,张望找回了久违的宁静,熟悉的佛像和清雅梵的音使他找到了自己灵魂归宿。

他如饥似渴地拍摄着僧侣的每一个瞬间,,既敬又惑,但在张望眼里,那都是最真实的存在。

六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一生的过往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从一无所知的小白到深深被佛学魅力所吸引,张望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虹吸鲸饮地博览典籍,并经常向法师请教。

常常两人在僧寮聊到清晨,一夜到天明。方丈为人严肃,不喜他人拍照,但认可张望的勤奋和佛法的感悟能力,让他搬至方丈楼,与方丈同吃同住三年。



虽不是僧,但在晨钟暮鼓中聆听义理,跟随法师禅修静坐,早已修炼了清静的境界。

他说:文化一直都是心灵最深处的一块净土。但都市节奏加快,古城也变得繁华,再也没有千年之前宵禁的静谧。



打坐,冥想,摄影……总会有一些事,没有功利色彩,没有情绪起伏,只有安静,平淡如湖面上一片垂柳叶子落下,湖水慵懒,甚至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这,便是佛性。



"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放下、随缘,这是我所理解的精神,从中我大概明白了如何做人和一个人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六年漫漫时光,张望就在这深山古刹中度过。当他在灵隐寺拍的一系列照片传播出去,惊艳了所有人。人们惊艳于佛学的神秘与奇妙,更惊艳于张望对佛学的解读,充满禅意与灵性。

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 

2012年12月,张望因摄影艺术的成就,受邀赴联合国总部举办“佛的足迹”摄影展。

2013年5月,张望“佛的足迹”个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展览。

张望从默默无闻的摄影师变成了红人,一时间名声大噪,作品名扬天下。但张望反而感到手足无措,他说:


  • 我为僧侣对理想精神境界的孜孜追求,和追求过程中体现出的超常意志力与巨大的牺牲精神所震撼。


短暂喧哗过后,张望回归了平淡的日子。他依然是名普通的摄影师,收入不高,靠十年前经商的微薄积蓄支撑。

有人请他去进行商业摄影,几张照片就有上千元收入,他拒绝了。



《佛的足迹》是一双慧眼对文化的张望,也是摄影师张望倾情9年的成果。

有人说花费9年的时间拍摄一辑照片很傻,但:

做一件事,不问结果,不辞辛苦,一日一日,直到如心,便是修行。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