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最好的体验都是审美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打开这篇稿子我就默认你读过本公众号的“历史文章”《人生除了梦想以外的所有价值,无非是一场场体验罢了》。当然没读过也不要紧,上面提到过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后来的回忆录里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从各种惨绝人寰之境坚持过来,从死神身边挣扎过来?

他的回答是,人生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该为之努力,这是生命所以坚持的价值;理想之外,人生的价值就是一场场生命的体验,无论多么困厄悲苦,明天的太阳终会升起,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理想这玩意许多人从小就有,,卑微的可以为六十分高喊万岁。反正都是私事,随你如何折腾生命,挥霍青春,所以不谈也罢,今天还是谈谈活生生的体验。

古人有句话叫:“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然后求乐。”翻译一下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资格奔小康。所以为了防止落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实,我先把“体验”的主题限定在解决了温饱,还有几个小时、几许余粮聊点人生趣味的层面上。

结论先下:生命里最好的体验都是审美的。或者说,我们可以转化方式(比如说服自己),以审美来提升生命体验的品质。

 

审美第一步,不争胜负,不慕虚荣,精神上对世界自由围观。

我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书房名“涵秀轩”的“秀”就源自日本古代棋圣本因坊秀策。所以我想借围棋来表达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在许多不懂围棋的人眼里,围棋是一个神秘又高雅的技艺。其实,扣掉那些成为世界冠军的梦想,或者赖以谋生的手段,围棋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胜负游戏而已。就像它的别称之一“木野狐”所描述的,象美女狐精一般将人迷得神魂颠倒,这里的迷就源于胜负游戏的魅力。我也有过无数次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的记忆——哪怕没有任何赌注,哪怕胜负无关紧要,可还就是为了争胜负而面红耳赤,心跳加速……

延伸到其他日常无关生计的精神活动,从娱乐游戏到斗嘴调笑,胜负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好胜心强的人在这些胜负的世界里来回“征战”,特别快乐,也特别疲累。于是我常常想,这样真的好吗?

而无关胜负的其他方面则另有一番风景,比如各种艺术爱好,音乐、美术、电影、摄影,我们总爱晒个朋友圈,不晒朋友圈等于这段美好人生根本白过嘛;晒朋友圈期待大家点个赞,实在不行假想一下朋友们羡慕妒忌恨的目光也能令人心满意足……虽然这没什么不对,但如果苛求的话,多多少少源自那值得鄙视的虚荣心。

胜负的目标是打败别人,虚荣的目标是得到别人的赞赏,换而言之,都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看自己,通过别人证明自己。然则,人生为什么一定要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呢?如果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不可重复的一场场体验,那又何必那么在乎别人,让别人来左右自己的喜怒哀乐呢?

据说大文豪苏轼也特别喜欢围棋,可以一整天旁观自己儿子和别人对弈。他在《观棋》诗中写道“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这真是充满智慧的话,可以尽情地欣赏围棋的艺术之美,却不以胜负为意,这大概就是以审美为趣味的世界观吧?

又或者我们去别人活腻的地方旅行,虽然拍些照片留个纪念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真正地用眼而不是用摄像头,用心而不是用朋友圈,去感受一个异乡的世界,感受一份怦然心动的美好呢?

所以,除了梦想以外的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可以从胜负和虚荣里超脱出来,儒家说“君子暗然而日彰”,道家说“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都是这个道理。以一种围观的心态介入世界,才能收获最美好最自由的审美体验。

 

审美第二步,不役于物,超然物外,物质上对世界自由取舍。

我是一个重度囤书癖患者,已经多次产生“买一本书就是读完一本书”的可怕幻觉。所以难得清醒的时候,我总会告诫自己,别管拥有什么书啊,好好读,别买那么多书了,好好读。然而,当电商打折的时候,就什么也忘了,像一个手握无限额信用卡的女人扎进了超级百货商场……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是寄托感情,留意是过分关心。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改变和书乃至所有物质层面的“主从地位”,君子役物,不役于物,正如时下流行的“断舍离”,通过清理身边的杂物,只保留和追求自己喜欢的高品质之物,以达到使生活“简约而不简单”的目的。

又比如,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少怎么是多了呢?一是多余的地方应该排空,绘画讲究留白,设计讲究留白,生活也讲究留白,只有空间大了,才有更多的想象余地。二是留下的必须是精华,不仅是最好的东西,还必须有充分的辐射力,能给生活带来足够的快乐与美感体验。

就如诗歌,它是字数最少的文学体裁,但却占据了文学殿堂最显著的位置,因为less is more,因为诗歌的每个字都有恰到好处的象征,不仅写出了作者想表达的一切,还写出了作者未表达的许多。或许最好的生命体验就应该像诗歌一样,以审美的心观照生活,不役于物,用有限却最适合自己、最赏心悦目的事物,编织成身边的美妙世界。学会欣赏造物者的神奇与智慧,大到“天地有大美”,小到河边的小小卵石,让审美的感觉渗透到生活的细微层面。即如苏轼《赤壁赋》所谓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如此,大概也不辜负无穷的世界与有限的人生了。

 

审美第三步,拒绝庸俗,远离无聊,社交上对世界保持独立。

前两步大抵算个人内在“修行”,第三步则指向社交关系。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里,网络几乎让社交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时刻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下,成为一系列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然则,哪儿才有真正的自我呢?

有人提议多读书,多写作,为自己保留一份灵魂净土;有人提议融入自然,静思冥想,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彼岸。这都很好,只是,一时的逃避又如何能解决永恒的难题呢?

我的想法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身边的“狐朋狗友”。苏轼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天生豁达,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社交智慧——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一面,观察、接纳他人的美,“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天下太平矣。

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我们可以慢慢改变自己心态,学着欣赏每个生命的美好,收回那些“看人不顺眼”的鄙视目光,但人群中我们还是需要多一分心灵的宁静。从每天早晨坐在马桶上刷朋友圈,到每天夜里临睡前最后一次刷朋友圈;从每天围观办公室的各种奇葩评论与生活八卦,到家庭内外小区邻里的“一地鸡毛”,生活实在是太嘈杂了!

细细想来,我们又何必要让那些无关于我们生活,又无关于我们理想,又无关于我们审美的破事,浪费我们的时间,折磨我们的神经,破坏我们的心情呢?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在有涯之生,多为有趣之事呢?

无数智者的生命轨迹告诉我们,要想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必须对世界保持清醒和独立,拒绝庸俗,远离无聊,与世俗的恩怨尔汝划清界限,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些留不住记忆的生活琐事就随它吧,与其为小事磨炼脾气,不如以审美塑造灵魂!

 

我们不一定会成为高尚的人,但我们可以变得纯粹;我们不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但我们可以学会优雅。

审美是一种气质和修养。或许对于什么是美,人生的经历不同感受也会不同,然而随着岁月的淬炼,人可以更加睿智,更加内敛,在审美的心灵世界里,人将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最好的生命体验。

最后归纳一下我“最新版”的人生哲学吧:

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

生活在爱和温馨的家庭里,

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完成生命的审美体验!



涵秀轩:一个本着学术良心,拒绝哗众取宠的原创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