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每日阅读分享 Day105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6.7.16阅读分享】

下面是小森林读书会伙伴们的每日阅读分享!

嘉桐《当和尚遇到钻石》

葵巴塞《就要一场绚丽突围》

小丹麦《旧屋与旗袍》

嘟嘟《偷影子的人》

艾莉儿《社会性动物》

 宏英《你的灯亮着吗》

Elaine《中国哲学简史》

嘉桐阅读分享

葵巴塞阅读分享

小丹麦阅读分享

嘟嘟阅读分享

艾莉儿阅读分享

宏英阅读分享

Elaine阅读分享


2016-7-16周六 elaine day73 中国哲学简史

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体,因此展示出它极大的包容性。然而,这也难免于被误解的命运。今天所要读的是《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第301页至第325页。


1、滥用与纠错

好的思想体系有其与众不同的魅力,在传播过程中,也有被滥用的危险。今早我们读到的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就没有逃开这样的命运。按照他的本意,良知所直接知道的是我们意志或思想的伦理方面。但到后来,他的门徒几乎都要相信,良知本能地会告诉人们一切,包括怎么做。


很多反对程朱陆王的人,攻击他们说“朱子道,陆子禅”,即是说程朱陆王的学说从根本上背离了儒家,而走向了大道家和禅宗,把人们引上了邪路。正因为如此,清代学者们发动了“回到汉代”运动,意思是回到汉代学者为先秦经典所作的注释。


于是,他们研究那些为新儒家所摒弃的汉儒注释,降之成为汉学,而由于新儒学主要学派兴起于宋代,便称新儒学为宋学。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儒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争论之一。这些汉学家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在校勘、考证等方面做出了惊人成绩,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儒家经典外,他们还对儒家以外的各家文献进行了整理,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2、孔教运动与西学传入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更多的体现在文化上,。我们在书的十八章时见到过佛教传入中国时所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样的,在会传入中国时,也出现了这种局面。但是,在十九世纪,随着欧洲军事、工业、商业优势的不断凸显,清政府相应地持续衰落,才让中国人感觉到的作用。但依然有教会和中国人之间严重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


19世纪末,、改革家康有为便发起了本国的孔教运动。康有为在时清代今文学派的代表,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今文学派本身就有将孔子神化的趋势,孔教运动便以将儒家建立成为严格的宗教组织为目标。甚至,在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后的1915年,起草民国第一部宪法时,有一位康有为信徒要求将规定民国以儒教为国教写入宪法,但随着这部宪法的流产,终于没有得到实施。事实上,康有为及其支持者在当时对西方哲学所知甚少,他们关于西方的知识,仅限于自然科学和义。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的传入,还是从严复译书开始的。


严复的译本一经刊发,便广为流传。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甲午战争,中国败给了日本,国人丧失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感,了解到别的文明的高明之处,产生了学习的热望;第二,严复译书将原文的很多概念与中国哲学里的概念进行了相互参照、类比,使读者更好理解;第三,严复的译文古朴典雅,人们的阅读感受似乎与《墨子》、《荀子》没有太大不同。随着严复和与他同时的王国维等人的推动,西方哲学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打开了国人视野。其中,逻辑分析方法是国人首先注意到的,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缺乏的。


3、人生四境界


在第一章中,冯友兰先生就提出,哲学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抛开个体差异不讲,人生境界无非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四境界与人对自己所做之事意义何在的觉解程度不同。自然境界的人对自己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一知半解。那么,他所做的事与他而言就意义不大,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能意识到他自己,从而为自己做很多事,出发点是利己,目的也在于利己,这样的人处在功利境界。还有些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肯为社会做各种事情,为了“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如此便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有道德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最高境界的人,能了解到宇宙。为了宇宙利益而做各种事,这样的人所拥有的人生境界是天地境界。


大多数人,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哲学的任务,是要帮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至此,我们学完了整本《中国哲学简史》,虽然哲学史上,道家提倡“不落言筌”,禅宗指出“一说即错”,儒家也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哲学还是离不开文字,离不开言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与宇宙统一,达到圣人才能达到的天地境界。



2016-7-16周六总结


好的史家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儒学为我们立下的为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关于“忠”和“恕”的思想,认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别人和自己,这就是实践“仁”的简单的方法。


同时,儒学又告诉我们“知天命”,但这并不是消极地去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认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行了,成败与否在所不计。了解了天命便再无失败可言,如此便能常保快乐,安常守素,利于不败之地。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提倡我们追求精神上的洒脱。从有我到无我,是实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顺其自然,顺应本性,做到真正的“无所恃”,便是至高境界。


至于禅宗,提倡不言说、需静默,懂得不知之知、不得之得,才算有所知,有所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有分别心的表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顿悟宇宙与我同一,处处皆佛。


诸如上述哲学思想,会随科技昌隆而丧失价值吗?我想,恰恰相反。在处处彰显科技发达的现代,少的正是对人心灵的慰籍与关怀。


谁也无法否认,能体贴人心的绝不是科技,而是哲学。


但凡人还有所困惑,哲学就自有其价值。但凡人不停止对人生叩问,哲学之步履就不会停歇。


哲人尼采对科学与哲学的分析,可谓一语中的:“哲学通过选择和析出异常、惊人、困难、神圣的东西而使自己区别于科学,就像它通过重视无用的东西而使自己区别于聪明一样。


科学在不惜任何代价求知一切的盲目欲望支配下冲向一切可知之物,相反,哲学思维却永远立足于最值得认识的事物,立足于伟大重要的认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