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干货 |美容皮肤病学杂志:用纳米点阵射频治疗膨胀纹妊娠纹的功效与安全性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国际期刊文献

用纳米点阵射频治疗膨胀纹妊娠纹的功效与安全性

发表于国际期刊《美容皮肤病学》杂志

Napatthaorn Pongsrihadulchai,医学博士

Thep Chalermchai,医学博士

Suwirakorn Ophaswongse,医学博士

Suriya Pongsawat,医学博士

Montree Udompataikul,医学博士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泰国曼谷瓦塔纳,皮肤中心


 

摘要

背景:

膨胀纹(SD)是一种皮肤伤痕。尽管已经提出了多种治疗方式,但通常这些方式效果甚微,尤其是对妊娠纹。近期,纳米点阵射频技术被研发出来。该方法的机制是刺激皮肤重塑及表皮上皮组织的再上皮化。

目标:

评估用纳米点阵射频治疗妊娠纹的功效与安全性。

患者/方法:

本研究为试验性、研究者单盲的前后对照研究。共有33名受试者参与本研究,这些受试者分别在大腿、腹部或臀部(各11名)有妊娠纹。这些受试者共接受了三个阶段的纳米点阵射频,每个阶段各持续四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所有病变表面面积(用数字PictzarTM软件)和病变长宽测量值,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另外,还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评估。

结果:

与基线相比,最后一次治疗后的第四周膨胀纹的表面总面积及长度与宽度明显减小(P<0.001)。据报告,共有六名受试者出现了皮肤发炎后的色素沉淀。组织病理学方面,胶原蛋白束与弹性蛋白束的平均数量均明显减少(分别为P=0.005和0.012)。

结论:

纳米点阵射频在治疗妊娠纹方面功效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

妊娠纹;点阵射频;纳米点阵射频


 

引言


膨胀纹(SD)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SD有两个阶段,前期为红纹,后期为妊娠纹。红纹为红色或紫红色病变,而妊娠纹(SA)为发白的皮肤,通常伴有表皮变薄或萎缩的症状。(1,2)尽管这种情况很少会造成严重的医学问题,但由于外表不美观,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快速成长导致体重与身高急剧增加,肌肉质量过度增大,或怀孕过程中都会导致膨胀纹的形成。(2)另外,膨胀纹还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激素过高导致的。妊娠纹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现出表皮凸的皮肤压扁和表皮变薄。随着表皮厚度和上层真皮变薄,胶原蛋白束也会变薄。(5)此外,弹性蛋白的破裂还会导致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数量的减少。

 

针对SD的治疗有多种形式,包括局部注射维生素A酸,化学去皮,或微型器械磨皮,但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尤其对于妊娠纹。部分研究已经表明点阵激光光栓疗法对治疗SD有效,(7-9)但尤其是对于皮肤偏黑的患者而言,激光治疗后的色素沉淀却是需要注意的一大问题。(10,11)因此,由于结果有限,妊娠纹的治疗仍面临挑战。最近,将点阵射频用于面部治疗已获得USFDA的认证,可用于脸部表面修复。(12)这一新型技术在光子嫩肤,去除面部皱纹和痤疮痘印等方面已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少。(11–16)另外,与激光比较,RF不一定需要色球层对准皮肤。因此,这一概念可以用于所有皮肤类型。(17)


近年来开发了一种名为纳米点阵射频(RF)的新型器械进行光子嫩肤治疗。过去的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粉刺伤疤、光老化和组织不规则等皮肤问题时,已取得了临床成效(18,19)这一技术采用注射针作为电极,通过点阵将RF能量直接注入到皮肤内。(18)由于针尖缩小,该新器械可以减少副作用和缩短康复时间。关于膨胀纹这种皮肤疤痕,我们假设纳米点阵射频可能有效。由于缺乏证据证明这一假设,本研究旨在确定纳米点阵射频在治疗妊娠纹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使在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进行的研究者单盲后对照研究,该研究得到了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本研究包括三十三名受试者,年龄范围在18到60岁。这些被皮肤科医生诊断为妊娠纹的受试者,均为Fitzpatrick III-IV型的皮肤,皮肤病变均位于大腿、腹部或臀部(每个部位病变11名受试者)。选择明显可见的病变位置,并指定采用纳米点阵射频进行三个阶段的治疗(加拿大多伦多Venus VivaTM),每个阶段持续4个小时。该器械仅通过每个针尖160根针传递RF能量,每个针头上最多含有62毫焦耳的能量,每个针的大小为150×20微米。1在220伏特下,20微秒的脉冲时间内传递2次设定能量。在进行这个过程之前,应对病变区域进行封闭性敷裹,并在敷裹下涂上麻醉膏(2.5%利多卡因/2.5%丙胺卡因),敷裹持续60分钟。


在治疗过程中,共对受试者进行四次随访,分别在第4、第8和第12周。相同设定下,在治疗前后用高像素照相机(Olympus XZ10,日本东京)进行连续的影像学检查。通过前后对比,对妊娠纹的总表面面积(采用PictzarTM软件,Biovisual科技公司,美国新泽西进行数字评估20)、长度和宽度的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另外,受试者对病变区域的质地、大小及整体恢复情况的满意度也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患者的五分制量表如下:1=非常不满意,2=不是很满意,3=比较满意,4=满意,5=非常满意。而医生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照片对治疗结果做出满意度评价,该满意度由两名独立单盲的皮肤科医生采用临床四分位数评分量表确定。四分位数评分量表如下:0 = 0– 25%改善,1 = 26–50%改善,2 =51–75% 改善,以及3 = 75%改善。还确定了副作用和疼痛分数(数字评分量表)。对皮肤真皮厚度采用组织学检查进行皮肤活检,并在第12周对六名受试者(每个特定病变区域选择两名)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数量在基线上进行评估。通过3mm钻取活组织检查获取皮肤样本,并用苏木紫和曙红进行染色,三色胶原染色,以及Verhoeff Van Gieson染色。

 

纳入标准

 

受试者年龄范围在18到60岁,所有受试者的皮肤均为III类或IV类,并被确诊为在大腿、腹部或臀部患有妊娠纹。

 

排除标准

 

受试者在研究开始六个月前层接受过任何激光、RF、磨削伤痕、微型磨削伤痕或化学去皮等治疗;受试者在三个月内局部涂抹过皮质类固醇,服用过类维生素A、维他命C或E;受试者在三个月内口服过下列任何保健品或药品,如维他命C或E,皮质类固醇或类维生素A;受试者为重度吸烟者;受试者有过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瘤病史;受试者体内移植了起搏器或其他金属植入物;受试者在接受RF治疗的区域患有活跃皮肤病变。

 

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说明临床人口统计学和技术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和配对t测试法对比面积及长宽基线数据与用PictzarTM软件在第4、第8和第12周测量的妊娠纹总病变表面面积以及其长度和宽度平均值。统计数据分析采用社会科学(SPSS)版本19.0(SPSS,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IBM统计软件包进行。小于0.05的P值表明具有统计意义。


 

 

结果

 

临床人口统计资料

 

本研究于2016年2月1日到6月30日进行。三十三名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并完成了整个研究协议。本研究于泰国临床试验登记处(TCTR)等级(ID- TCTR编号20160907003)。平均年龄标准差(SD)为28±8.58岁。二十八名受试者(84.8%)为女性,五名(15.2%)为男性。十名受试者(30.3%)的皮肤为Fitzpatrick III类,23名(69.7%)为IV类。患病总时长为8.76年(见表1)。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主要结果:(表面总面积,长度与宽度)


表面总面积(cm2)

用PictzarTM软件测量的平均(SD)表面总面积在基线处为6.41 ±3.54 cm2,该平均值在每次随访测量中呈现持续的大幅减小(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别为4.70 ±2.04,3.55 ±1.80,以及2.55 ±1.52 cm2)(P<0.001)(见图1)。图2为采用PictzarTM评估的临床改善情况。长度与宽度(cm)



图1 不同随访时间获得表面总面积与基准的比较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图2 三个阶段的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PictzarTM软件呈现的妊娠纹表面总面积明显减小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在基线随访中,用卡尺测量的白板长宽平均SD分别为1.18 ±0.39 cm 和19.86 ±5.63 cm。与基准测量值相比,妊娠纹的长度和宽度在每次随访中都铸件减小,且减小幅度具有统计意义(P<0.001)(表 2)


表2 说明不同时间点,细纹总表面面积、宽度和长度的基准数据和变化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次要结果:


表面总面积减小百分比,不同身体部位间的比较

在第四周随访中,大腿部位的妊娠纹面积平均百分比减小值稍低于腹部与臀部(P=0.001)。但是在研究结束时(第12周随访),三个不同的身体部位的妊娠纹面积百分比并没有出现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别(ANOVA测试,第8周和第12周分别问P=0.404和0.253)(图3)。


图3 说明在基准和不同时间点上大腿、腹部和臀部的总表面面积平均减少百分比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图4a,c,e为大腿、腹部和臀部的妊娠纹基准,而图4b,d,f分别是结束三个阶段的治疗后4周大腿、腹部和臀部妊娠纹的临床改善情况。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分数不断增长。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患者对皮肤质地、病变面积大小和整体恢复情况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4分和5分(满意、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96.97%、93.94和96.97%)。医生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结果一致,约有69.7%的受试者获得了超过50%的改善(2-3分)。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情况如下,疼痛平均分为2.33±2.15,其中0分为无疼痛感,10为不可忍受的疼痛感。副作用为皮肤发炎后的色素沉淀(PIH),其中有六名受试者出现了这种情况(18.1%)。但是,采用4%的对苯二酚进行治疗后,该症状出现了好转。


图4 说明结果相似的不同身体部位间的妊娠纹临床改善情况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评估表明,在与基准对比时发现,在12周时间内,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数量均大幅增长(分别为P=0.005和0.012)而且,与基准相比,胶原蛋白束变厚,且在上表皮上的堆积更为密集。在第12周随访中,表皮厚度也增加,但与基准相比不具有统计意义(P=0.793)(图5)。


共有五名受试者(15.1%)出现了皮肤色素沉淀,但用4%氢醌膏进行治疗后,色素溶解。


图5 经过三色胶原染色(上部)和Verhoeff Van Gieson染色(下部)的真皮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组织学检查。该图说明了最后一个阶段治疗后的第四周,胶原蛋白束数量的增加与加厚,以及弹性蛋白数量的增加。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


 

讨论

 

上文已说明了用于SA治疗的点阵激光功效。(7-9,21)关于点阵RF,部分研究说明SA治疗中使用微针RF非常有益,且医生报告病变改善情况分数打分在30%--50%。(22)


最近,一种创新型技术,纳米点阵射频已经用于包括各类皱纹和幼纹,色素沉淀、皮肤松弛、结构不均匀等多种面部皮肤问题。(18,19)Ray M等人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纳米点阵射频会在本质上改善面部细纹,并会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减少6.7%的皮肤粗糙度。(18)本研究为本装置功效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本研究发现纳米点阵射频可以通过主观测量和病变表面面积(PictzarTM软件)、长宽和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分数等客观评价,改善SA的多个参数。另外,组织病理学研究还说明了真皮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增长。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第一个评估纳米点阵射频在治疗人体部位SA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前瞻性医疗试验。


副作用方面,本研究发现在用点阵激光治疗身体部位SA时观察到了81.8%(点阵CO2激光)和36.4%(点阵铒玻璃激光器)的PIH,而这说明患病率较高。与作者的研究相比,在使用纳米点阵射频时观察到的PIH占18.1%,比点阵激光中观察到的低。与Ryu等人22进行的非剥离性点阵微针射频研究相比,PIH为20%;这基本与本研究中发现的PIH含量相同。因此,纳米点阵射频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SA治疗方式,尽管这是一种剥离性点阵射频,但所观察到的PIH含量较低。


根据组织学研究,本研究发现纳米点阵射频会在最后一次治疗后4周时明显引起真皮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P值分别为0.005和0.012)。


尽管未能说明真皮厚度出现明显增加(P=0.793),但作者仍然认为最后一次治疗后四周时间太短,无法检测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真皮厚度变化。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采用了多个客观的测量方法,包括PictzarTM软件,长宽,以及组织病理学评估。另外,本研究还比较了各身体部位对于该治疗方式的反应,且本研究为第一个研究者单盲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但本研究的限制在于,本研究中的测量值均为平面的,而病变由长宽高构成呈立体,因此可能无法清晰表现对于SA的改善;另外,本研究还缺乏对皮肤粗糙度和弹性的测量。


因此,我们建议在最后一次治疗后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进一步研究本质量方法的长期功效。另外还应加入三维测量(例如采用AnterTM相机)、粗糙度(例如采用VisioscanTM;Courage+Khazaka电子有限公司,德国科隆),以及弹性(例如采用CutometerTM; Courage+Khazaka电子有限公司)测量。另外,应研究在副作用最小的情况下确保最佳结果的妊娠纹最优参数。最后,由于本研究已经说明了用于妊娠纹治疗的该器械功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对该器械与其他器械进行比较。



总之,纳米点阵射频在妊娠纹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相对安全。因此,建议将纳米点阵射频作为新的妊娠纹治疗方式。


 

致谢

感谢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医学院对本研究提供全力支持。


通讯: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皮肤中心,泰国曼谷瓦塔纳,Klongtoeynua,Sukhumvit23号,114室


邮箱:Umontree@gmail.com, Umontree@yahoo.com

 

收稿日期:2016年9月19日


 

参考文献

 

1 Cho S, Park ES, Lee DH 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striae distensae in Korean adolescents.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6; 20:1108–13.


2 Savas JA, Ledon JA, Franca K et al.Lasers and light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iae distensae.Lasers Med Sci 2014; 29:1735–43.


3 Elsaie ML, Baumann LS, Elsaaiee LT.Striae distensae (stretch marks) and different modalities of therapy: an update.Dermatol Surg 2009; 35:563–73.


4 Watson RE, Parry EJ, Humphries JD et al.Fibrillin microfibrils are reduced in skin exhibiting striae distensae.Br J Dermatol 1998; 138:931–7.


5 Miller MK, Heilman ER, Friedman RJ.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erforating disorders.In:Elder DE, Elenitsas R, Johnson BL, Murphy GF eds.Lever’s Histopathology of the Skin, 10th edn.Philadelphia, US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09:389–405.

6 Ammar NM, Rao B, Schwartz RA et al.Adolescent striae.Cutis 2000; 65:69–70.


7 de Angelis F, Kolesnikova L, Renato F et al.Fractional nonablative 1540-nm laser treatment of striae distensae in Fitzpatrick skin types II to IV: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results.Aesthet Surg J 2011; 31:411–9.


8 Kim BJ, Lee DH, Kim MN et al.Fractional photothermoly- 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iae distensae in Asian skin.Am J Clin Dermatol 2008; 9:33–7.


9 Yang YJ, Lee GY.Treatment of striae distensae with non- 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 versus Ablative CO(2) fractional las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nn Dermatol 2011; 23:481–9.


10 Lee SE, Kim JH, Lee SJ et al.Treatment of striae distensae using an ablative 10,600-nm carbon dioxide fractional laser: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7 participants.Dermatol Surg 2010; 36:1683–90.


11 Kim JE, Lee HW, Kim JK et al.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for acne scars and enlarged pores in Asian skin.Dermatol Surg 2014; 40:988–95.


12 Lee HS, Lee DH, Won CH et al.Fractional rejuvenation using a novel bipolar radiofrequency system in Asian skin.Dermatol Surg 2011; 37:1611–9.


13 Lee SJ, Goo JW, Shin J et al.Use of fractionated microneedle radiofrequenc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acne vulgaris in 18 Korean patients.Dermatol Surg 2012; 38:400–5.


14 Hruza G, Taub AF, Collier SL et al.Skin rejuvenation and wrinkle reduction using a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sys- tem.J Drugs Dermatol 2009; 8:259–65.


15 Akita H, Sasaki R, Yokoyama Y et al.The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efficacy of bipolar radiofrequency with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for aged Asian skin.Exp Dermatol 2014; 23 (Suppl 1):37–42.


16 Gold MH, Biron JA.Treatment of acne scars by fractional bipolar radiofrequency energy.J Cosmet Laser Ther 2012; 14:172–8.


17 Lolis MS, Goldberg DJ.Radiofrequency in cosmetic der- matology: a review.Dermatol Surg 2012; 38:1765–76.


18 Hongcharu W, Gold M. Expand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findings on rhytides, hyperpigmentation, rosacea, and acne redness.J Drugs Dermatol 2015; 14:1298–304.


19 Ray M, Gold M.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following a trial of nano-fractional RF treatment.J Drugs Dermatol 2015; 14:1268–71.


20 Naeini FF, Nikyar Z, Mokhtari F et al.Comparison of the fractional CO2 laser and the combined use of a pulsed dye laser with fractional CO2 laser in striae alba treatment.Adv Biomed Res 2014; 3:184.


21 Malekzad F, Shakoei S, Ayatollahi A et al.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1540 nm non-ablative fractional XD probe of star lux 500 devic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iae alba: before-after study.J Lasers Med Sci 2014 Fall; 5:194–8.


22 Ryu HW, Kim SA, Jung HR et al.Clinical improvement of striae distensae in Korean pati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fractionated microneedle radiofrequency and fractional carbon dioxide laser.Dermatol Surg 2013; 39:1452–8.



更多精彩,尽在优麦医生APP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