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座绍隆禅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上面的 高桥大好老 又不会怀孕!

每天翻阅大好老,生活真美好!






绍隆禅寺对于大多数镇江人来说太熟悉了

这里的故事你或许知道一二

完整介绍这座神奇寺院的文章或许您真没看过

文章有点长,耐心看下去,受益匪浅


中 国 有 座 绍 隆 禅 寺
千年古刹  真象龙脉

当你翻开厚厚的《辞海》,这本一千八百八十二万余字的权威工具书里,收有一万七千五百二十三个单字。在其第239页,有个汉字为“圌”,只有一个条目,即“圌山”,释义是“今在江苏丹徒东,北滨长江,层峰峭壁,形势险要,为江防要地。”当地民间传说,此字为秦始皇所造。相传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东巡至此,只见一山雄峙长冮边,云蒸霞蔚,瑞气缭绕,可谓“长江从此尽,青壁倚高空”。随巡星占师密奏,此地满盈天子之气。秦始皇闻之色变,除急驱三千赭衣囚徒劈山削岭,断其“龙脉”外,还将“瑞”字去“王”加框,改名为“圌山”,才放心离去。

拥有三十六处悬崖、七十二个奇洞的圌山,海拔290米,为宁镇丘陵东端最高峰。江曲山如画,苍蒙一气兼,僧归黄叶外,人语白云中。掩映在山深林幽之处的是星罗棋布的40余处寺庙观庵。其中有与金陵西霞寺遥相对应的东霞寺,有建于半山千佛楼的西林寺,有珍藏道教至宝“大成”的华阳观,有玲珑别致的桃仙庵,有如明珠嵌镶江湾的石观音殿,还有冠其峰巅气势恢宏的楞严禅寺。

而与圌山北麓相连的五峰山更是山林绝佳处。遥望五峰,峰峰突兀,石立惊飞鸟,云行让古松。近观峭壁,巨幅狮身人面图,赫然在目,鬼斧神工。古诗云:“好山行欲尽,望里大江分。忽见五峰立,飘然迥出群。石碹双涧水,人上一楼云。此地堪栖隐,终年少俗氛。”

五峰山背江峙立,南麓山坞,古木参天,茂林修竹,泉水淙淙。三面幽幽山林环抱着一座千年古刹,这古刹就是绍隆禅寺。其名“绍隆”,取佛家“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之意。

绍隆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公元825年),因兵灾人祸,多舛劫难,寺庙毁于战火,僧众星散。宋绍兴年间(1132年),复有僧人在此结庐,历千辛万苦,化缘筹资重建,不幸又遭毁坏,仅存《绍隆寺记》碑碣。至明万历年初,经比丘尼募化再建,取名莲觉寺。至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帝将该寺更名为 “灵觉宝寺”,并亲笔题写匾额,同时御赐铜毗卢佛、铜观音像、藏经等物。

康熙帝多次南巡至京口,皆驻跸金山寺。这并非是当地官府的苦心安排,也不是他忽然心血来潮,实因内有深邃缘源。这份情感最初缘于一幅带入清宫的观音像。这幅观音像透出作者高深佛学造诣和非凡艺术功力,深得玄烨母子的赏识。康熙帝特赐绣花袈裟、佛珠、钵、斗笠及象牙佛等物。这幅画的作者正是玄烨母亲的老师、遁金山寺住持、临济宗32世铁舟和尚。

铁舟和尚俗姓蒋,号行海、字铁舟,明万历三十七年生于安徽歙县一富商家庭,自幼聪颖,迷恋佛学,约18岁出家为僧,遍访名寺受高师指点,清顺治十年即为金山寺住持。连年战乱,金山寺也劫运难逃。铁舟以法忍恃、内静外忘,用智慧力保寺院与僧众的安全。在局势稍定的康熙二年,正逢战后重振寺院,大力弘扬佛法之际,铁舟却出人意料遁入绍隆寺。还是战乱时,他曾率金山寺众僧避难于五峰山下的绍隆寺。他迷恋于层山密林中这座裹着神秘面纱的古刹,惊叹此寺“真是神仙清净地,安居端不亚蓬莱”。不过,其时的铁舟早已身心俱瘁,他选择绍隆寺,不因“此地堪栖隐,终年少俗氛”,但为绍续祖灯、重振宗风,凊心理绪,运筹画策。年余后,铁舟横空出山,再度殚精竭虑,“鼎建巨功,事同开创”,使明末清初衰微的金山寺再现辉煌,成为中国禅宗首刹。

康熙二十三年,玄烨帝首次南巡至京口,缘于铁舟的关系,驻跸金山寺时,铁舟奏请康熙帝巡视游览五峰山南麓的绍隆寺。玄烨见这里群峰环抱,层峦叠翠,气势雄伟,“上有奇特山峰,下显真象龙脉”,吃惊不小,为保大清江山永固,清除隐患,,便说此寺“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随将绍隆禅寺赐给金山寺为下院,威逼该寺比丘尼迁居圌山桃仙洞,另派高僧住持。铁舟圆寂后的第二年,玄烨再次南巡,据铁舟生前“(死后)营窣堵于五峰山绍隆之西北隅”的留言,赐葬祖师塔院。 自此,绍隆寺成为金山寺高僧的养老院和祖师的塔林地。

晨钟暮鼓,潮起潮落。到了嘉庆丙辰年间,丹徒名士茅元铭趁寺庙重新修缮的机会,题写“绍隆禅院”四字,勒石于门额之上,还古刹历史之原名。对外则称,意为“绍继金山禅宗,兴隆历代香火”。史载,咸丰三年金山寺毁于战火,僧众乘舟而下,全部移居绍隆寺。一时间,香客盈门,盛极一时。同治十年,金山寺重建竣工,金山众僧迁返。绍隆寺除月费福利依然由金山寺拨给外,僧众生活所需大米,由太平洲(现扬中市)太平寺从和尚圩收租供给,柴草自行上山砍集。大批僧徒踵至绍隆寺禅堂坐香,香火鼎盛如故。

舅家出家  缘起佛门

高粱红了。苏北平原,1947年的深秋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

夜深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高粱的枯叶在寒风中发出哗哗的声响,愈显怕人的寂静。苏北泰县大冯乡苏陈镇虹西村一家农舍里,昏黄的油灯仍然亮着。饱经风霜的窦增福和妻子郑桂英愁云满面,面对横亘眼前的难关,束手无策。夫妇俩都是泥土般朴实的农民,育有三个儿子,除了种地农闲时还得操持手工纸作坊,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腥风血雨,苦熬八年,刚刚赶走东洋兵,还未喘过气来,内战烽火又起。,疯狂扩军。国统区的大冯乡政府规定,凡家有三个儿子的必须抽一名壮丁,违者以通共论处。枪口下的威逼,谁敢违抗。三个孩子,老大窦维进虽不满十八岁,但会造纸的手艺,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三窦维恭,乳名三保,年仅十岁,也是放羊打柴样样能干。如果“三抽一”,老大在劫难逃。正当夫妇俩如坠深渊绝望之际,有人轻轻敲门。

来者是孩子的两个舅舅。

大舅反复打量三个外甥,自言自语道:,,到了战场上怎弄呢?一定得想个办法。”说完,目光落在老三窦维恭身上,试探着问:“三宝,看来只有你能够救你大哥,帮全家度过这场劫难了。不晓得你可情愿?”

小三保被大舅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摇摇头很疑惑,以为大舅在开玩笑:“我才10岁哎,踮起脚还没枪高哩,我哪有这个本事呀!”

大舅一点也不像开玩笑,严肃地压低嗓子说:“我问你,,送死去吗?”

“坚决不肯!”小三宝回答得斩钉截铁。

“好!我早就晓得三保是乖囡囡。”大舅竖起拇指夸赞。

“快说,怎样救?”三保迫不及待。

“送你到庙里当和尚。你当了和尚,你大哥就有救了,你们家就平安无事……”

没等大舅说完,大家齐声说这是个好主意。三个出家一个,就只剩两个了,上面也不好说什么的。这回全屋子目光全聚在三保瘦弱旳身上,就等三保表态。

“能救大哥,让我做什么都行。”三保仍旧不相信大舅的办法,紧追一句:“你说话要算数,千万不要我当了和尚,他们又来抓我大哥。”

“舅舅说话算数。如果出了家,还抓你大哥,你就回来跟娘舅过日子好了。”到底还是个孩子呀,大舅心里一阵酸楚,双目早已盈满了泪水。

两个舅舅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就悄悄出门,消失在浓重的夜幕里。

亊不宜迟,母亲匆匆收拾了几件洗换衣服,就随父亲、大哥领着三保,抄庄稼地的小路奔江边沙滩去。因为村里有位远房亲戚,在江对面圌山脚下的大路乡庆余村的永胜寺出家当和尚,大伙奔他而去。

鸡叫头遍了。一家四口汗涔涔地赶到五圩渡口,父亲用双手窝成喇叭附在嘴边,大声地喊船。惊起的水鸟从这片苇丛中飞起,又落到另外一片树林里栖息。江边的寒风袭来,三保打了个寒噤。这时他觉得浑身发冷,想到从此将要与父母和哥哥们天各一方,不禁悲由衷来。但想到自己的出家能帮全家逃过劫难,又觉欣慰自豪。

芦苇渔火,一叶扁舟载着一家四口,穿冮直至圌山江湾的龟山头。旱路复水路,水路复旱路,拂晓时分,他们敲开了永胜寺的庙门。

开门的正是他们村出家的妙慧师傅。听完声泪俱下的哭诉,妙慧师傅合掌念道:“南无阿弥陀佛!”随即收下小维恭为沙弥,取法名廓峰,号三宝。

小三宝奇怪和尚师傅给他取的名字,竟然和他在家的乳名一模一样。他当然不知道,在家里叫三保,是因为他排行老三,父母把他视作心肝宝贝。进永胜寺,妙慧师父给他取号三宝,这里的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和一切修行圆满的人;法指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出家人。“三宝”之名寄托了妙慧和尚要他修炼灵魂,提升心智,以弘扬佛法、造福社会为己任的厚望。

小三宝在师父的暖被窝里美美地睡着了。等到他醒来的时候,不见了父亲、母亲和大哥,只是被窝上多了件父亲的夹袄。他难以想象,霜晨里的父亲穿着单衣如何抵御得了透骨钻心的寒风,忍不住哭出声来。

光阴荏苒,秋去冬尽,接着就是万家团聚的春节,三宝在永胜寺里,同妙慧师傅、松岭师公度过了他出家后的第一个春节。

春节后,久病缠身的妙慧法师圆寂了。年迈的松岭师公只得将11岁的三宝寄养在村里信徒周月成家里。周月成老俩口膝下无子,认定是菩萨对自己多年虔诚供奉香火的福报,待三宝视如己出,决心培育成才。三宝因家境贫困一直没有上学,老俩口省吃俭用,送他到王巷养育堂念书。三宝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欢,鼓励他有什么不懂处随时可问。师傅每次去学校,别的学生在操场玩耍,他总是拣僻静处在看书,刻苦的努力,考试成绩门门都是满分。放学后的三宝,却相当勤快,上山放羊砍柴样样能干。

一个晚霞如火的傍晚,三宝背着柴捆,赶着羊群,经过半山腰种田户存放农具的茅屋,绕过屋旁的大粪坑往村里赶。忽然,有位大汉从山脚飞跑过来,停在他面前,冲他说:“小兄弟,快帮个忙,将糞勺扣在我头上。”说着,大汉就卟嗵一声跳进了粪坑。三宝抬头看,远处,有十几个人持着枪从山脚下追过来。他没多想,就将粪勺扣在大汉的头上。“咩,咩”吆喝着羊,迎着追过来的那帮人走过去。

“喂,小和尚!看到有人过去吗?”那群人凶神恶煞地用枪指着三宝向。三宝装出很骇怕的样子,用手指指身旁一条通向山涧的山径。那伙人冲进茅屋搜查完,接着一窝蜂地顺着三宝指的山路追去了。三宝迅急跑到粪坑边,还未及开口,大汉已跃上了粪坑,亲切地说:“我认识你是永胜寺的三宝!”就飞快地隐没在另一条山道。

三宝回去后将这件事悄悄告诉了松岭师公,师公听罢合掌念声“阿弥陀佛”,告诉他此人就是北山游击队的聂老虎。自此后,师公经常半夜将他叫醒,让他去送信或者到十余里远的兆临村接人。

当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再次盛开的时候,也就是三宝到永胜寺的第二个春天,大路镇解放了。三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儒里中学,却为学费犯了难。校方知情后决定免除一切费用,只要他去上学,还另有助学津贴。这时优婆夷三姑老太出面阻挡,对周老太说:“瞧你家三宝多聪明,这学不能再上啦!再上下去飞掉了,这永胜寺的衣钵谁来继承?”懂事的三宝理解众人的心意,遂释依乘义法师为徒。乘义法师为三宝取法名觐云,觐云随师到苏锡常沪等地专心参学。


苦学有成  宝华受戒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是觐云终身难忘的一天。这天,他在宝华山隆昌寺受比丘戒。

宝华山位于句容境内, “东凌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具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秀。宝华山最高海拔444.9米,是宁镇山脉的名峰。其势雄崛而中凹,周围有三十六峰环绕其下,呈“众山点头”之状,若花之含萼;千年古刹隆昌寺端坐其中,如莲之有房,其形安逸,其势尊严。山中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溪流纵横,泉水叮咚。寺藏其间,游人趋近,常常“听得念经声,不见僧人影”,诗云:“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

隆昌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至今已有1500余年。

寺前有环翠楼,上书“律宗第一山”,为清代顺治进士、御史笪重光的手笔。该寺原有殿宇999间半,寺貌恢宏,风格独异,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大山门面北偏东,“护国圣化隆昌寺”额悬挂其上。山门原来朝南,因皇上登此山乃由北而至,故改山门面北,为示戒律严明、保院内静谧,山门既小且僻。

进入大山门,左侧是戒坛堂,右侧是大悲楼,南面由东向西是普贤无梁殿、铜殿、文殊无梁殿、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楼、乾隆行宫等,殿宇结构高大,气势雄伟。

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原为木结构,后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和尚率众改建为石戒坛。坛宇、墙壁俱各离立,不倚不连,以示律法严密。据史载,开基之夜“坛殿交光五色,直冲云霄。峰峻显翠,万松环抱,群楼朗如白昼,经时始散”。

传戒是中重要的佛事活动,也是中最隆重、最庄严的法事。由具有一定资格的僧人或徒主持,设立法坛、传授戒法,接受戒法的人参加这种传成仪,叫做受戒。各地寺院的授戒仪规,均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隆昌寺犹如佛门的“最高学府”,在宝华山受戒的和尚获得由隆昌寺颁发的戒牒,无论是走遍全国名山古刹,还是云游东南亚泰国、缅甸、印度、日本等国,都会受到热忱接待。

觐云是半个多月前,跟随绍隆寺方丈梅初大和尚跋山涉水,步行两天才到达隆昌寺的。同他一起受戒的共有996人,除来自国中各省外,还有印度僧一名,这次传戒,被称为“千佛大戒”盛典。

庄严肃穆的戒坛上,设十个香木座。上三座,中者为衣钵传灯本坛传戒和尚大鼎,左者羯磨阿阇黎隆森,右者教授阿阇黎妙华;左三、右四座,分别为尊证阿阇黎观同、妙真、钦峰、禅慧、心禅、心田、茗山大师。

三宝作为同戒第八坛坛头,和另外两僧一道,跪在戒坛对面的照壁廊下,接受戒坛上传戒十师的询问。如今的他,再不是瘦弱孩童,而已长成一米八的伟岸青年,棱角分明的“国”字脸,慈眉善目,一副佛门弟子相。此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当年妙慧师为自己取名廓峰号三宝,寄予“脚力穷边重进步”弘扬佛法的殷切厚望;师祖松岭和优婆夷三姑老太抚养供学的艰辛,觉安师为他另取法名觐云的深层寓意,自己十年寒窗,青灯为伴,黄卷为师的孜孜以求……全是为盼这一天。

觐云终于获得菩萨比丘戒牒,当他拿到盖有护国圣化隆昌寺大红印章的宣纸石印护戒牒时,热泪盈眶。他反复端详,发现护戒牒上的汉字日期“十二月十一日”含有两个“十”字,巧合他十岁出家、二十岁受戒。如果说十年前,他的出家是为救兄护家的话,现如今,他手捧护戒牒,则是誓愿为弘扬佛法献身。

翌年,。正值他踌躇满志之际,谁料到世事瞬变,命运多舛,一场接一场的劫难,令其二十五载徒怀壮志,空悲切!

                    (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自“镇江家谱研究”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小编提醒,您听到的只是观点而不是事实,看到的只是角度而不是全部。高桥大好老就是要以不同的视角发表纯主观看法,为您呈现不一样的高桥!看高桥,关注高桥大好老,好玩、有趣、涨姿势!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关注高桥大好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